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8506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血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科

生物

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时

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和分析人体血液样本的分层现象,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基本成分。

2.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并阅读课本资料,了解三种血细胞的主要功能。

2.通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数据,进一步掌握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血液化验的意义,远离疾病诊断误区,正视健康体检,珍爱健康。

教学重点

1.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

2.血液各组成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教学方法

以血常规化验单为主线,结合问题引导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趣质疑

(展示生病时,抽血化验的图片)

这个情景同学们熟悉吗?

当我们或家人生病去医院时,医生会要求我们做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一些疾病诊断和疾病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示血常规化验单)

这是咱们同学带来的一张血常规化验单,你们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学生:

白细胞高了……)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来学习血液

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初见血常规)

(目标出示)

1、血液有哪些成分组成的?

2、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在血常规化验单中有许多项目,从中你能找出血液的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

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都属于白细胞。

所以这些项目可以归为三类:

1、与红细胞相关的项目

2、与血小板相关的项目

3、与白细胞相关的项目

也就是说,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它们统称为血细胞。

在自然状态下,血细胞和血液其他成分是混合的,不便于观察。

如果将血液注入到一个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血液不会出现凝固现象。

将这个试管静置一段时间或者离心处理后,都会因为血液中各成分的比重不同,而出现另一种现象——分层现象。

各层是由血液的什么成分构成的?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中自主探究中的问题:

1.分层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分别位于哪一层?

2.除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外,血液中还有什么成分?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问题)

小结: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再见血常规)

通过刚才对血常规化验单和血液分层现象的初步分析,我们了解了血液的成分。

再来看一下这张血常规化验单,会发现有些项目的数值出现了异常。

医生能根据这些结果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就是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下面我们就通过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合作探究部分的表格和问题,来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遇到疑问,小组合作。

1、血浆

血浆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血细胞

(1)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血细胞

形态结构

功能

数值异常时所患疾病

红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血小板

PLT

(2)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含,使红细胞呈。

它的特性是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

3、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会增加,这有什么意义?

(独立阅读教材完成学案,遇到疑难分组讨论后)

学生回答:

1、血浆中主要有水、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有一些细胞产生的废物。

血浆主要起运输作用。

2、红细胞呈红色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较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注意:

在学生回答了有关血红蛋白的特性后,补充血红蛋白更容易与一氧化碳结合,且不易分离的特性,解释煤气中毒的原理。

红细胞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数值偏低时出现贫血的症状。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数值高于正常值时说明有炎症。

血小板起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数值偏高时容易引起血栓,偏低时会出现流血不止。

3、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增加,能加强对氧的运输,使机体适应低氧的环境。

小结:

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血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血液各成分在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同时还具有保护和防御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因其能够流动,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精讲点拨,理解升华(初读血常规)

(出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

根据刚才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现在我们来区分一下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并说出判断依据。

学生: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说明理由:

红细胞:

红色、数量最多、两面凹圆盘状

白细胞:

体积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

体积最小

在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其功能后,大家来尝试解读一些血常规的主要数据,对病人作出初步的临床诊断。

(出示三张血常规化验单,分别是血红蛋白偏低、白细胞偏高、红细胞偏低、血小板偏低)

初步解读血常规的主要数据,并依此做出初步诊断。

炎症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医生也可以通过血常规的数值来判断。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

中性粒细胞被称为侦察兵,当细菌进入人体后,体内的中性粒细胞会增多,所以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时,往往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

病毒个体小,中性粒细胞对它无计可施,这时就到了淋巴细胞挺身而出的时候了。

淋巴细胞能杀死被感染的细胞,所以当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可能是病毒感染。

通过分析血常规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值,进一步判断炎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常规化验单中还有很多信息是我们现在不能解读的,这就需要大家继续努力去探索,争取早日真正的读懂血常规!

反馈矫正,归纳总结(再读血常规)

1.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A.血小板和白细胞B.白细胞和红细胞

C.红细胞和血小板D.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贫血是指( 

 

A.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

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3、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什么成分?

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成分?

4、摘抄自己收集的“血常规化验单”中数值超出正常范围的项目,试诊断该病人所患疾病,并说明诊断依据。

板书

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浆:

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细胞白细胞:

防御和保护

血小板:

止血、凝血

课后

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一节。

学生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后,十分想知道这些营养物质是怎样运输到身体各处组织细胞的。

血液是营养物质运输的载体,所以了解血液对于了解物质的运输非常重要。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血液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主要功能,涉及的内容多且知识点散,但难度不大,适合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

基于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学案导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的学习。

在血液相关知识中,能被学生利用最多的可能就是解读血常规,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以血常规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

由血常规引课、从两见血常规到两读血常规,一步一步的深入了解血液的相关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在。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因为以上两点原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扎实。

整个课堂的氛围在教师的激情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显得非常的好。

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做及时的评价,课堂的评价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关于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还是比较少。

3、活动时间分配还需进行调整,反馈矫正的时间不够。

组长

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线索的选取,学案的设计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把生物与生活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都很高。

授课教师激情饱满,用亲切的言语,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引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取得了不错的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用更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学生,效果会更好。

附学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班级:

姓名:

第小组

学习目标:

一、自主探究,初见血常规(时间3分钟)

(阅读课本51页文字及资料分析,独立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分层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应分别位于哪一层?

2、除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外,血液中还有什么成分?

二、合作探究,再见血常规(独立阅读6分钟,小组讨论7分钟)

(阅读课本52—54页,回答问题和填写表格,然后小组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

功能

三、理解升华,初读血常规(根据所学知识,初步判断病人所患疾病)

四、反馈矫正,再读血常规(时间5分钟)

1、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