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文档格式.docx
《高考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
联想和想象。
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
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
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
王籍的《入若耶溪》: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
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二.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
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
”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
”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怎样?
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8.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
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