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6824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学考阅读复习学案Word下载.docx

自西向东;

极地俯视图上:

“南顺北逆”。

恒星日(23时56分)——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各地都相等,约150/小时。

速度:

线速度:

赤道最大,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3、地方时:

▲地方时: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A.地方时的产生: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即地方时。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1)“东早西晚”(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表现为时间值大

2)“异加同减”——求相隔经度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者相减,一东一西,则相加。

B.地方时的计算:

3)“东加西减”——求地方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边,则在已知时间的基础上加上相隔时间;

在西边,则减去相隔时间)

1)晨线与赤道交点:

C.特殊地点的地方时:

2)昏线与赤道交点:

3)太阳直射点:

4)子夜所在经线:

(二)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速度(包括线速度和角速度):

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A.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直射经线(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的交点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0。

B.计算公式:

H=900—两地纬度差。

1)同一天,H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H达,南半球各纬度H达。

C.变化规律:

3)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H达,北半球各纬度H达。

4)春分、秋分日赤道达最大值。

5)极夜分布区与昼夜交替分布区的界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零。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上,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另一半球,反之。

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平分

昼长于夜

昼渐长

昼最长

昼渐短

昼夜

昼短于夜

夜渐长

昼最短

夏半年(春分~秋分),北半球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冬半年(秋分~春分),北半球地理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a、天文四季划分: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四季的划分:

b、气候四季划分:

3、4、5月(春季);

6、7、8月(夏季);

9、10、11月(秋季);

12、1、2(冬季)。

c、传统四季划分:

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或终点划分四季。

五带的划分依据: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

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到高纬递减的规律。

(四)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

②两个界面:

莫霍面(6、17、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

③三个圈层:

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分上、下地幔)、地核(分内、外核)。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地壳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

2、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岩浆冷凝而成,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常见的侵入岩有花岗岩,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

原有岩石经外力作用而成,如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等。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变质岩:

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

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等。

4、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球表面形态

1、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者的关系如下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

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主要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起伏不平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地球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消亡边界上多火山地震,全球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在板块相悖而驰的地方则属于生长边界,易形成大洋和裂谷。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1~2题。

1.写出下列地区所属板块:

阿拉伯半岛________________格陵兰岛

澳大利亚大陆马达加斯加岛

2.试解释:

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

(2)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两类。

背斜和向斜是褶

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般形成山岭

顶部受张力,成谷地(此为地形倒置现象)

一般形成山谷

槽部受挤压力,成山岭(此为地形倒置现象)

褶皱与地貌:

挤压

向上拱起—→背斜

岩层——→褶皱

向下弯曲—→向斜

◆读下列“褶皱构造与地貌”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四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属向斜的是___________。

2.C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处的地形是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层与地貌:

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形成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庐山、泰山、峨眉山万佛顶;

断层中间部分相对下沉形成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为普遍的动力要素有流水、风力,它们的作用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

因素

侵蚀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使地表变得崎岖,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石灰岩分布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沉积

山区河流在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风蚀地貌)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如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风积地貌)

三、大气环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光,臭氧吸收紫外光.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红、橙光难散射。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相互关系: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根本原因是大气逆辐射。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等。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

直接原因:

气压差异。

3、形成风的原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高空大气运动风向最终平行于等压线

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大小)和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的共同作用下,则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此为近地面的实际大气运动。

③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速越大。

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③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移动。

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位置偏北,冬季偏南;

南半球反之。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全球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了若干大气活动中心。

夏季:

冬季:

3、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及成因: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印度洋

东南风

西南风

温暖湿润

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与天气:

锋面的分类: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天气图

雨区位置(短横线表示雨区)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

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

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

一场春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