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体育营销的品牌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简论体育营销的品牌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体育营销的品牌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谓的品牌策略实质上就是建立一种品牌,名牌的策略。
通过这种品牌的确立,来成为公众或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并且能够受到社会公众的保护,不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多替代,来保证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品牌策略就是这种深入人心的并且创建具有知名度的体育活动。
二、体育营销的品牌策略
1.产品的品牌定位策略
品牌定位是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定位,来有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占有消费者心中一定的分量。
要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分析体育产品目标市场的需求,来确定自身的产品在产品市场的位置。
对于体育用品的产业而言,其价格、服务、风格等定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更应该突出其的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作为产品定位的一种升华和规范,要着重理解品牌定位和产品差异化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
体育产品的当务之急就是确定好其目标市场和被赋予的品牌定位。
只有定位明确了才能吸引消费者,来不断挖掘其市场的潜力。
2.产品品牌的个性策略
品牌的个性策略即品牌被人格化,赋予人的秉性。
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品牌的个性是决定产品能走到最后的关键。
品牌的个性是品牌价值的核心,因此要使品牌的价值提高就必须使产品富有鲜明的个性。
对于体育产品来说,首先,要使品牌个性具有人性化的价值,体育产品是提供给人使用的,因此要更加具有人性化,来消除消费者的防备心理,来接受其产品。
其次,要创建品牌个性的购买动机,品牌的个性要符合消费者内心最深层的需求,触动消费者的潜在的购买动机,让其选择具有符合自身个性的品牌产品。
再次,要突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让这种优势深入到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内。
此外品牌个性还应当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随着消费者的情感而转换。
3.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策略
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作为品牌战略的一个关键的部分,让消费者更加明确品牌的利益点,来让其认同并且喜欢上一种品牌。
核心价值是品牌战略的终极的追求,企业的一切的营销活动都要围绕着产品的价值核心进行展开,来不断的突出展示品牌的价值核心,使之更加的丰富和强化。
体育产品更应该发掘出其核心价值,来不断突出其个性和定位。
4.体育产品品牌的推广策略
(1)品牌的延伸的策略。
合理的品牌延伸是指利用现有的成功的品牌,然后以此来推出新的产品的过程。
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后,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来促进新开发产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品牌延伸是国际上一些着名的体育品牌在扩张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也是名牌扩张策略的必经之路。
(2)合理进行市场细分。
要进行品牌成功的推广,合理的市场细分是营销的一个关键举措,体育产品企业要了解市场的概况,并且对其进行分层,以产品的消费者作为行销的核心,精心挑选目标市场,创建其品牌特色,这个是品牌策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3)品牌进行扩展的策略。
品牌扩展的推广策略是将新开发的品牌利用现有的,在市场上的着名的品牌来进行推广,这样有利于新的品牌在短时间里得到市场的认可,节省了其推广的广告和行销费用,并且成功的品牌可以使新的品牌增加其活力,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客观。
(4)综合利用各项资源。
有力地进行品牌的推广首先必须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进行产品的广泛宣传;
其次就是利用充足的客户资源,定位市场,定位需求;
最后就是需要功能健全、软硬件完备的,能够充分应用来自各个方面多种需求的体育项目的专业资源。
只要三者的有机整合,才能进行体育品牌有力的推广。
123下一页
三、结论
现在来看,我国的体育产品也有不少属于自己的品牌,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仍是注重价值链的循环,而没有重视其品牌的建立。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品牌只是一个标志,没有实质的意义,只有企业大量的花钱做广告,就可以打响其知名度。
这些都是体育产品企业存在的弊端问题。
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品牌的竞争包括了许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并且能够促进体育企业的持续的发展,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因此要使企业更加强大,就必须塑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品牌。
参考文献:
蒋三庚.关于体育赞助中市场整合营销的研究[J].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
胡立君,等.体育营销[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匡乐华.中国体育产业品牌扩展策略之研究[J].体育文史.2006(26)
刘明辉.我国体育用品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5)
詹建国.中国体育用品名牌战略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摘 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文化产业;
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
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
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
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
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
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Domain:
more:
wzlskwk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
《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
1998年和2001年,“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
在英国的鼓噪下,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宣布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
一时间,“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
2000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理的国务卿,他宣称:
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行业。
在当时的奥地利,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甚至,连这位国务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
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文化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文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质与功能。
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1)(P53).
表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
既然各国/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
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的范围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
大卫·
所罗斯比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文化产业”的范围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
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
事实上,这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前列,因此我们决定“管中窥豹”:
以英国作为典型,通过英国“文体传媒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23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给人一种任何地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全然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
另一方面,“文体传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
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2004年为例(图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①(GVA)中,“其它服务业”的贡献超过了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
其次是制造业,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过10%;
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属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
当然,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1 2004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
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从1997~2006年的十年间,英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5%~7%之间徘徊(图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
依此趋势,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
2009年1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
图3来自于英国“文体传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