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8422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义的模糊性为什么不影响语言交际理解共13页Word下载.docx

  第二,语言交际中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有时候,说话人不需要传递确切信息,受话人也不需要把握确定的信息,人们常常就使用具有模糊义的词语,这常见于一些描述性的语句中,例如“昨天一阵大风,刮走了我的衣服”,“那棵树长得又高又直”,“这种新品种苹果,形状又大又圆,味道又酸又甜”。

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很多看起来十分精确的词语,实际上反映的是模糊信息,例如: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千难万险,跨过了万水千山”,而实际上何止千难万险、万水千山呢。

再如“参加游行的人,有十万之多”,其实到底是多少恐怕谁也无法统计,也无须统计。

而客观情况的变化,也使得确切的数字显示出模糊的特性来,比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初媒体报道是6千多人,后来统计是5千多人,而2003年美国官方公布的确切数字是3063人。

类似于这样的重大事件,人们更加关心的是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本身,而不是具体确切的数字。

  第三,人的大脑具有处理模糊信息的特殊功能,能从一系列比较模糊的信息中综合出较为清晰精确的信息,这是词义模糊性不影响交际最重要的原因。

例如“那个高个子、身材魁梧、宽脸膛、浓眉毛、厚嘴唇的小伙子是我男朋友”,这之间出现了一系列模糊词语,但听话人根据这些模糊信息综合加工分析,往往能十分容易地从一群人中把那个特定的人找出来,如果使用十分精确的词语去替换上面的模糊词语,反而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只能使听话人迷惑。

比如说那个人身高1.785厘米,重81.5公斤,脸膛宽10厘米,唇厚1.5厘米等等,听话人不但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印象,反而模糊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描述人的外形是不需要具体数字的。

因为对听话人来说,一般情况下,他只关心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区别的大致特征,而不是具体的数字,像上面描述小伙子的五个特征,可能别的人也具备一两个,但只有他具备全部,这就区别开了。

人脑的这种机能,是机器所不具备的,让机器处理模糊词语,可以说是人类攻关的一个难点。

比如人说往前走几步右拐前行数十米就到了,让机器就很难处理,因为其中的模糊词语几步、数十米机器都是无法理解归纳的,必须使用精确语言。

与此类似,语句结构层次模糊,语义模糊,机器同样无法理解,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是歧义的结构,有两种分析,但是在“咬死了猎人的狗非常凶猛”和“老虎咬死了猎人的狗”中,已经变成单一结构了,但是在机器看来,这里的“咬死了猎人的狗”仍然是可以有两种分析的,人机对话需要避免使用这样的结构或者把这样的结构预先作处理。

  十、什么(shé

nme)是词义的全民性?

  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jí

tuá

n)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

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

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交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

说词义具有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谎谬的。

比如“爸爸(bà

)、妈妈”这样的词的意义,地主资本家有一种理解,农民和工人阶级又是另一种理解,试想那怎么去沟通呢?

除非是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互相没有往来,没有交际。

但我们这里说的是地球上的现象,不是说外星人的故事,自然(zì

n)不能这样比喻。

  十一(Shí

-Yī)、什么是多义词?

多义词是怎样派生的?

多义词的使用会不会引起误解?

  多义词就是指有几项互有联系的意义(yì

)的词。

比如“月”有“月亮(yuè

liang)”、“每月的”、“计时单位(dānwè

i),三十天为一个月”、“像月亮(yuè

liang)形状的”这样一些意义,而这些意义都互有联系,尤其是与本义“月亮”关系密切,“月”就是一个多义词。

  一个词在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之有关的事物意义也逐渐地用它来表达,单义词就变成了多义词。

从单义词派生发展到多义词,这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项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了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来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

  一个词最初的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意义叫派生意义。

例如“日”是太阳,这是本义,后来发展出指白天、一昼夜、每天等,这些就是派生意义。

又如“老”的本义是年纪大,派生意义有“老年人、富有经验(老于世故)、很以前久久存在的(老朋友)、陈旧(老机器)、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过了适口期、长久(老主顾、老见不着)、经常、很”,就是派生意义。

  多义词在使用中不会影响到对意义的理解,不会产生混淆,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多义词虽然有多项意义,但是由于有上下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其中某一项意义与上下文相的意义相适应,排除其它的意义。

例如“老”有“年纪大”、“老年人”、“过了适口的时间”、“经常”、“过去的”、“长久”、“陈旧”、“原来的”等等意义,但是在下面的各个句子中,“老”就只有一种意义,多义词就变成了单义的了,其他意义就被排除了:

  “人老了,记忆力下降(xià

jià

ng)了”。

(年纪(niá

njì

)大)

  “鸡蛋煮老了”。

(过了适口(shì

kǒu)的时间)

  “他最近老来(lǎolá

i)这里”。

(经常(jīngchá

ng))

  “我们人人都要尊老爱幼”。

(老年人)

  “咱们在老地方见面”。

(原来的)

  “你老不回应也不合适”。

(长久)

  “把老厂拆了盖新工厂”。

(陈旧)

  “你老这个样子可不行”。

(经常)

  “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公园,观看节日的焰火”。

  “听说小王他爸老了,他可是身体很好啊”!

(死)

  “晚饭后我们在老地方见面,不见不散”!

  “我老了,干不动了,以后就要靠你们年轻人啦”!

(年纪大)

  “我们是老朋友了,不必这样客客气气的”。

(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像上面的句子中,虽然使用了多义词“老”,但因为上下文的限制,每个句子中都只有一种意义与前后文的意义吻合,所以这里意义是明确的,是由环境决定了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多义词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一般是不会引起误解的。

又如“打”的义项也很多,但在“打敌人”-“打车票”-“打家具”、“打排球”中,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句子中的“打”的意义分别是“打击”、“购买”、“制造”、“从事某项体育运动”。

这些句子中的多义词,人们不会发生理解上的偏差。

  当然,多义词使用不当,也就是通过上下文不能明确多义词的义项,或者几种意义在一个句子中都讲得通,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歧义,会让人产生误会。

例如“我上课去了”,这里的上课是指讲课还是听课呢?

就不好判断。

又如“他好几天没有吃饭了”,这里的饭是指米饭还是指一般食物呢,这里不同意义的理解,使得句子的意义差别很大。

如果是指食物,那就是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病了;

如果是没有吃米饭,那就只是传递了一个一般的信息。

又如:

“我得理发去了”、“她今天脸色不好看”、“他的确有功夫”、“我们下午加油去”、“这块布长五尺”、“杂货店已经关门了”,其中的“理发、脸色、功夫、加油、长、关门”都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形成歧义。

因此,交际使用中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

  不过,多义词的这种多义性在使用上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修辞中的双关,很多是利用多义词来构成的,一语双关,表面(biǎomià

n)上说东,实际上指西,例如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捕临行前对女儿铁梅说:

“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lá

iwǎng)帐目要记熟”。

其中(qí

zhōng)的“气候(qì

u)”,表面上指天气、气象情况,实际上是指动向、情势。

当代许多幽默,都是妙用(mià

oyò

nɡ)多义词构成的。

  十一、怎样认识隐喻和换喻?

  单义词发展为多义词,其意义派生的途径有两个,即隐喻和换喻。

  所谓隐喻,就是词义是通过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生意义。

例如“包袱”,本义是包裹,派生意义是影响思想和行为的负担;

又如“小鞋”本义是号码较小的鞋子,派生义是指暗中给人的刁难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这就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

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同本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关系。

又如“香花”指健康的文艺作品,“天堂”指具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地方,近视指目光短浅等。

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义,由于同本义之间具有一种相似关系,因此往往可以还原为比喻格式来理解,例如“香花”本义指有香味的花,这种花可以养人,给人以享受,而健康的文艺作品也具有香花的这种功效,由于这种相似性,香花就派生出了健康的文艺作品这样的意义,我们可以用比喻方式来解释派生义产生的途径:

健康的文艺作品像香花。

这种联系,最初往往是个人偶尔一用,后来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家都这样使用,比喻的临时意义就固定在一个词语中,这个词语就多了一项意义,成为多义词了。

这种从个人使用到社会使用的例子,最典型的莫如“包袱”,这个词本义是用布包起来的包裹和包东西的布,毛泽东发表了一片著名的文章《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文章中用“包袱”比喻思想上的负担,后来这种用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于是“包袱”一词就产生了一项新的意义。

  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xiāngguān)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也从本义产生派生意义。

例如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二者经常性地联系在一起,于是“红领巾”一词通过(tōngguò

)换喻获得了“少先队员”这个(zhè

ge)派生意义。

又如“青衣(qīngyī)”,本义是黑色的衣服,戏剧中有种(yǒuzhǒnɡ)女角常穿黑色衣服演出,于是青衣就成为戏剧中旦角的一种,从指衣服派生到指角色名称了。

“方丈”本义是一丈见方,派生义指寺庙的住持,因为住持经常住在一丈大小的房间办事,二者相关,所以通过换喻方式获得了派生义。

这样的词语还有“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泰山、东床、胡子、出恭、解手、推敲、烽火、铁窗”等。

  对于这些词语,其意义与本义的联系理解,必须了解一定的背景、来源,单纯从字面上很难推敲出词义来。

例如“解手”一词的意义与古代押解犯人有关,犯人在从一个地方发配到另一个地方时,双手是带着枷锁的,而要大小便时,就要差役将手上的枷锁解开,这样,解手就逐渐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产生了派生义。

同样表示大小便的“出恭”一词,是从“出恭入敬”简化而来的。

据说明朝考生应试过程中,如果要上厕所,获得准许后,手上举一块牌子出入,上面写着“出恭入敬”四个字,后来人们就用上面的“出恭”二字表示大小便的意思。

又如“而立、不惑、知天命”分别表示30岁、40岁、50岁,这是因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样的话,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一段话演化出了三个表示年龄的词语。

所以通过换喻方式获得的派生义和本义之间有一种相关连的关系,与隐喻的相似性不同,不能用比喻格式来理解。

  十二、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的意义差别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

  同义词就是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