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819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docx

四川自贡市普高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四川自贡市普高2015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高三

2014-04-0113:

20

四川自贡市普高2015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单项选择题),共8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由学生自己保存。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注意事项:

①单项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②本部分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糟粕(pò)  盘桓(huán)  募(mò)捐   敷衍塞(sè)责

B.自诩(xǔ)  忖(chún)度  戏谑(xuè)  挑拨(bō)离间

C.露(lù)脸  隽(juàn)永  溯(sù)源   模棱(lénɡ)两可

D.憎恶(wù)  怂(sǒnɡ)恿  蜕(tuì)变  含蓄蕴藉(jiè)

答案:

D(A“募”读mù,B“忖”读cǔn,C“露”读l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绿洲    交头接耳    食不果腹    委曲求全

B.抵牾    竭泽而鱼    包罗万象    声名鹊起

C.坐阵    连绵不断    俯首帖耳    搜肠刮肚

D.松弛    人情世故    以身作则    精采纷呈

答案:

A(B鱼→渔,C阵→镇,D采→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吴天明是不少第五代导演的伯乐。

在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等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提供独立拍片的平台。

B.气管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关卡,这道关卡被破坏后,有害颗粒物就会进入和伤害肺部,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系统患病。

C.只要算盘还在使用,珠算就不会仅仅是一种遗产,而是一种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提并论、相互补充的实用技术,它还会因可持续发展而永葆青春。

D.中国的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答案:

C(A启用,开始使用。

与语境不符。

句子有提拔、任用之意,可改为“起用”。

B“进入”和“伤害”不构成并列关系,不能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

此处应用“并”。

D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

含贬义,与语境不符。

可改为“口口相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官山汉墓随葬品中包括保存完整、可分清册序的竹简,其内容为九部医书;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人体经穴漆俑,其刻画准确、经络清晰。

B.在我国农村,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增进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亲族成员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村民之间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

C.《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不讲大道理,没有教条指南,它只是与你分享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与世界相处的态度和拥有幸福的提醒,成为更好的自己。

D.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开展了火星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都有“行星探测”方面的课题作为证明。

答案:

B(A语序不当,“迄今我国”改为“我国迄今”。

C成分残缺,可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加“让你”。

D句式杂糅,可去掉“作为证明”。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

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

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

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

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

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

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

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

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

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

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

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

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

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

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

当然不是。

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

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危机的根源是炎黄子孙对自己文化的疏离。

B.唐诗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

C.唐诗能让我们理解文化并培养自己对文化的认同。

D.唐诗具有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答案:

C(原文是“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唐诗有助于我们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

B.唐代诗人的才华横溢,现代人难以模仿和企及。

C.杜甫的沉郁忧思如同屈原,已化作永恒的精神。

D.对于唐诗这样的经典,现代人需要热爱和认同。

答案:

D(A“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错,原文无此信息。

B偷换概念,原文是“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

C原文无此信息。

7.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

B.就语言和修辞而言,包括英文在内的其它文字很难表达出唐诗中所蕴含的意味。

C.对作者来说,阅读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就是一次对唐诗的重新认识。

D.如果我们能认同自己的文化,就能重回民族文化的顶峰,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

答案:

D(原文无此意,见最后一段。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宋仪望,字望之,吉安永丰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授吴县知县。

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禁火葬,创子游祠,建书院,惠绩甚著。

征授御史。

劾大将军仇鸾挟寇自重,疏留中。

已,陈时务十二策。

巡盐河东,请开桑乾河通宣、大饷道,言:

“河发源金龙池,下甕城驿古定桥,会众水,东流千余里,入卢沟桥。

其间惟大同卜村有丛石,宣府黑龙湾石崖稍险,然不逾五十里,水浅者犹二三尺,疏凿甚易。

曩大同巡抚侯钺尝乘小艇赴怀来,历卜村、黑龙湾,安行无虞。

又自怀来溯流,载米三十石达之古定河,足利漕可徵。

”时方行穵运〔注〕,率三十石致一石。

仪望疏至,下廷议。

兵部尚书聂豹言:

“河成便漕,兼制敌骑。

”工部尚书欧阳必进言:

“道远役重。

”遂报罢。

仪望寻省母归。

还朝,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鹗被逮。

二人皆严嵩私人,嵩由是不悦。

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

工竣,叙劳,擢大理右寺丞。

世蕃以为德,仪望请急归,无所谢,世蕃益怒。

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

嵩败,擢霸州兵备佥事。

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

进大名兵备副使,改福建。

与总兵官戚继光合兵破倭,因列海防善后事。

诏从其请。

隆庆二年,吏部尚书杨博欲黜仪望,考功郎刘一儒持之,乃镌二秩,补四川佥事。

四迁大理少卿。

万历二年,张居正当国,雅知仪望才,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

奏减属郡灾赋。

海警稍定,将吏讳言兵,仪望与副使王叔果修战备。

倭果至,御之黑水洋,斩获多,进右副都御史。

先有诏雪建文诸臣,仪望创表忠祠祀之南京。

宋忠臣杨邦乂,仪望乡人也,葬江宁,岁久渐湮,仪望为封其墓,载其祠祀典。

故太常卿袁洪愈、祭酒姜宝皆不为居正所喜,仪望荐之朝,渐失居正意。

四年,稍迁南京大理卿。

逾年改北,被劾罢归。

仪望少师聂豹,私淑王守仁,又从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游。

守仁从祀,仪望有力焉。

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一五》)

【注】穵(yà)运:

明代差派平民为官府运输粮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三十石致一石             率:

大抵。

B.发胡宗宪、阮鹗奸贪状       发:

发现。

C.仪望执不可                 执:

坚持。

D.请城涿州,除马户逋税       城:

筑城。

答案:

B(发:

揭露。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列海防善后事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乃镌二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载其祠祀典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仪望有力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

C(分别为:

代词,他的;代词,那。

A均为连词,因而。

B均为连词,于是。

D均为兼词,于之)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注意事项:

①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②本部分共4大题,12小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4分)

译文:

百姓输运白粮给京城,却往往因此家道破败,宋仪望下令各区分别拿出公田,计算劳役分给公田来供养他们(那些输运白粮的百姓)。

(译出大意1分。

“输”、“各出公田”、“赡”译正确一处,1分)

(2)会灾异考察京官,必进迁吏部,遂坐以浮躁,贬夷陵判官。

(4分)

译文:

适逢发生灾害和反常的自然现象而考察在京城任职的官员,欧阳必进调任吏部,于是用轻率急躁的罪名加给(宋仪望),贬谪(宋仪望)为夷陵判官。

(译出大意1分。

“会”、“坐以浮躁”、成分省略译正确一处,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宋仪望是怎样为官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体恤民情,注意教化;不畏权贵,坚守正义;积极建言,富有远见;造福地方,未雨绸缪;不阿谀奉迎,荐贤举能。

(一点,1分)

12.用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