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旅夜书怀》Word下载.docx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相关知识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3968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3.文学常识:
“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登岳阳楼》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自觉身体不佳,想回到老家河南。
他先到江陵,因河南兵乱受阻,后改道而行。
漂泊到湖南岳阳楼下,借此登楼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2、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坼(chè
)乾坤(qiá
n)(kūn)戎马(ró
ng)涕泗(tì
)(sì
)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坼:
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2)无一字:
音讯全无。
字,指书信。
(3)老病:
年老多病。
(4)涕泗:
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三、合作探究
1、翻译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句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此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明确:
翻译: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感情有“喜初登也”和“悲伤沉郁之情”两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作用:
总领全文,为下文描写洞庭湖的气势做铺垫。
2、想象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画面,说说这两句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并分析其好在哪里?
“坼”字描写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气势。
“浮”字,诗人笔下的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品读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
孤独、年老、多病、漂泊
(“亲朋无一字”,诗人身处异地,没有与亲朋来往,甚至连书信也没有,内心孤寂。
“老病有孤舟”,写自己年老多病,无家可归,只能生活在一条破船上,自伤漂泊,更添凄凉之感。
)
4、分析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抒发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抒发个人悲苦转到担忧国家命运、人民生活上来,将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四、拓展运用
本诗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
①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
《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
②两篇中间都是写景。
《登》: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
《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
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
而《登》诗颈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颔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
③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
《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旅夜书怀》
1.背景介绍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
ng)⑵月涌(yǒng) ⑶沙鸥(ōu ) ⑷何所似( sì
)
2.解释词语
⑴旅夜:
旅途之夜
⑵危樯:
高高的桅杆。
危,高。
墙,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⑶著:
著名,显赫。
⑷应:
认为是、是。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意象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
画面:
(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
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艺术手法?
远处,星辰低垂,平野开阔;
近处,月影翻涌,大江流动。
在这苍茫的背景下,诗人所处的一叶扁舟,显得更加的渺小与孤寂;
在大自然雄伟瑰丽的景象之前,人生命运更显孤单凄凉。
此处用“平野阔”、“大江流”与“孤舟”形成对比,突出孤舟的孤单与渺小,这也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
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读来令人心沉。
“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牢骚之语。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时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被排挤。
以此暗示作者心中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孤凄飘泊的主要原因。
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用比喻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
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漂泊孤零的可悲与可叹。
四、课文总结
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主旨: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漂泊无依,老境凄凉的感慨。
自主赏析
通过《登岳阳楼》的赏析,我们又一次学习运用了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下面请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
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
“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