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英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周仲英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仲英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辛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多用于寒邪犯表,痰饮阻肺,恶寒身热,无汗身痛,喘哮咳逆,痰多清稀者。
4.川芎、白芷川芎上行头目,为祛风活血止痛要药;
白芷祛风止痛,引川芎而入阳明,治偏正头痛,反复久延不愈。
5.天麻、川芎天麻入肝熄风,缓肝而治肝虚风动之眩晕;
川芎入血行气,血行则风息而头痛平。
共奏平息肝风,定眩止痛之功,主治肝风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6.苏叶、香附苏叶散寒解表;
香附理气舒郁。
主治风寒夹气滞,无汗恶寒,周身胀痛,胸脘痞闷。
且能顺气安胎,治疗妊娠呕吐。
7.银花、连翘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协同增效。
治风温病身热,表里俱热。
且可凉血解毒,治疗痈疮。
8.黄芩、桑白皮黄芩泻肺中实火,桑皮泻肺中郁热,佐黄芩清肺。
泻肺、平喘、止咳,用于肺热壅盛,气逆咳喘,咯痰黄稠。
9.桑叶、菊花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轻宣肺气,相须增效。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咽痛。
10.山栀、丹皮(桑叶、丹皮)山栀苦泻清肝,丹皮凉血泄热,为泻肝清火常用药物。
桑叶清肝经气分之热,轻清疏泄,上走头目,配丹皮气血两清。
11.丹皮、大黄丹皮入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大黄苦寒通下,清热解毒,凉血消瘀,合用更能泻热散瘀,荡涤热毒瘀滞,常用于肠痈、附件炎、盆腔炎等。
12.青蒿、黄芩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泄肝胆湿火,共奏和解清泄之功。
治疗热郁少阳,外受暑湿,寒热往来,热重寒轻,胁胀口苦等症。
13.夏枯草、蒲公英夏枯草善清肝火,疏通郁滞,散结消肿;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相须合用,清火解毒更强。
可用于肝经实火,热毒内蕴所致的咽喉肿痛,目赤肿胀,疔疮痈肿,如肝炎、乳痈、淋巴结肿等。
14.胡黄连、银柴胡胡黄连入血,清阴分伏热,银柴胡凉血,清肝胆虚热,二药合用,可治内伤劳热骨蒸,午后潮热,夜热早凉,手足心热,盗汗,小儿疳热等症。
15.桑白皮、地骨皮桑白皮、地骨皮二者皆可入肺清热,润而不燥。
桑皮偏入气分,泻肺中邪热;
地骨皮能入血分,清肺中伏火。
治肺热阴伤,喘咳气逆。
16.栀子、黄柏栀子清肝经之郁火,黄柏泄脾家之湿热,相伍能增强清热利湿之功,治疗阳黄热重于湿,尿赤,下焦热淋等证。
17.生地、大黄生地凉血清热,滋阴生津;
大黄泻下热结,降火凉血。
二者合用,增强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治疗心胃火炽,阴伤火炎之出血。
18.大黄、黄连大黄、黄连苦泄胃热,泻火止血。
主治胃火内燔,迫血妄行,以及肺胃热盛,吐血、咯血,口舌生疮等症。
19.青蒿、白薇青蒿、白薇清透气营伏热,治温病后期,高热己退,低热不清,午后为甚,热郁气营,或内伤劳热。
兼有阴伤者配鳖甲、地骨皮。
20.全瓜蒌、薤白全瓜蒌、薤白豁痰散结,通阳宣痹。
治疗胸痹证,临床以胸闷胸痛,舌苔浊腻为主症。
如胃炎、肺气肿、冠心病具有以上特点者均可应用。
21.石膏、知母石膏辛寒透热,知母苦寒降火。
相须合用,清胃除烦,治胃火内盛,阳明气分实热,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大。
胃热中消。
22.黄连、黄芩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清肺胃之热,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所致的身热,头面红肿焮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吐衄发斑,神识昏迷等症。
23.知母、黄柏知母、黄柏清利下焦湿热,治热淋,尿频急疼痛。
配肉桂化气行水,治湿热癃闭。
肾阴不足、水亏火旺,配生地、龟板滋阴降火。
24.人参、蛤蚧人参、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
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动则为甚,汗多,语言无力。
25.僵蚕、白芷僵蚕、白芷祛风通络。
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齿痛,可随寒热兼夹主次配药。
亦治湿浊下注,妇女白带。
配生川草乌各1.5g、生甘草10g(僵蚕、白芷各10g)研成粉剂,分成九包,一日三次,每次一包,用绿茶送下。
有祛风散寒通窍之功,治风寒头痛、偏头痛。
26.天麻、豨莶草天麻、豨莶草平肝熄风。
主治肝风眩晕,手指麻木,血管硬化,血压偏高等;
伴见头皮、手足麻木者,重用豨莶草;
伴见头昏晕痛,目花,重用天麻。
27.僵蚕、地龙僵蚕、地龙搜风化痰通络。
治风痰入络,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肌肉瞤动。
28.苍术、厚朴苍术苦温性燥,除湿健脾,升运脾气;
厚朴苦温性散,化湿除满,和降胃气。
共奏化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治湿困中焦,胸膈痞塞,脘腹胀满,呕恶不食,口粘,舌苔厚腻等症。
29.高良姜、香附高良姜温胃散寒,理气和中;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合用可治寒凝气滞,脘宇胀痛,胸闷胁痛,喜温喜按,口淡多涎,苔白等症。
30.附子、干姜附子辛热,走而不守,回阳补火,散寒除湿;
干姜辛温,守而不走,温中回阳通脉,二者协同增效,回阳救逆,祛寒破阴。
31.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以养为主。
治疗肝病,筋、爪、胁痛、风痹、月经不调等病。
芎、归并用名佛手散,可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
32.苁蓉、当归苁蓉、当归润肠通便。
主治虚人、老人,肠燥津枯便秘。
33.三棱、莪术三棱长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合用破瘀散结更强,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积聚,心腹诸痛,腹部肿块,妇女经闭经痛。
34.穿山甲,王不留行山甲血肉有情,其性走窜,活血通络,宣通脏腑,力达全身;
王不留行入血通脉,逐瘀开闭,合用祛瘀通络之功更强,治疗气血瘀滞所致之癥瘕积聚、痈肿、妇人经闭、痛经、产后乳汁不下。
35.补骨脂、胡桃肉补骨脂温肾暖脾,壮阳止泻,纳气平喘;
胡桃肉养血益气,补肾填精、敛气定喘,两者刚柔相济,功能补肾壮阳,纳气平喘,强健筋骨。
主治肺肾两亏之虚喘、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二)异类相使主要是指将两味以上功用不同的药物合用以促进疗效。
但亦涵盖相杀及相畏、相恶等药物的配伍,以使其增效减毒。
临证还当根据复法治疗的需要,把握药物的配伍关系,才能取得预期疗效。
兹举例介绍其相关配伍如下:
1.补阴与补阳要注意把补阴与补阳结合起来,或以补阳为主,结合补阴;
或以补阴为主,结合补阳,适用于阴阳两虚,不宜纯刚、纯柔者。
熟地、附子:
熟地补肾阴;
附子补肾阳。
从水中补火,治肾虚,阴阳并损。
龟板、鹿角:
龟板补任脉之阴;
鹿角补督脉之阳。
阴阳并补,填补精血(如龟鹿二仙胶)。
2.补气与补血血为气母,气能生血。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
”黄芪、当归:
黄芪益气生血;
当归入血(为引)补血。
合用益气生血(血脱益气),治血虚形痿。
当归、人参:
当归补血;
人参益气。
补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治气虚(补血益气)。
3.补与消白术、枳壳:
白术补脾健脾;
枳壳破气开痞。
消补兼施(补破兼施),治脾虚气滞,食积成痞。
如胃下垂。
熟地、砂仁:
砂仁健脾胃。
拌蒸,治肾虚脾弱,能减少地黄滋腻碍胃之弊。
苁蓉、沉香:
苁蓉补肾润肠;
沉香理气调腑。
治老年虚秘。
党参(人参)、莱菔子:
人参得莱菔子则补不滞气;
莱菔子得参则下气而不耗气。
相畏相成。
适用于胃虚气滞、噎膈呕吐。
4.补与散黄芪、防风:
黄芪补气固表;
防风祛风散寒。
治表虚自汗,易感冒。
防风升散阳气,引黄芪达表。
东垣:
“黄芪得防风其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人参、苏叶:
人参补气;
苏叶发散风寒。
扶正祛邪,治气虚卫弱,风寒表证。
杞子、菊花:
杞子补肝肾阴;
菊花清散风热。
治肝虚、目疾、眩晕(桑麻丸之意亦同)。
5.补与泻熟地、泽泻:
熟地滋肾阴;
泽泻泻肾经湿热。
治肾阴虚而有湿热。
黄芪、防己:
黄芪益气;
防己利水湿。
治风水浮肿,表虚身重汗出恶风。
对慢性肾炎,心脏性水肿有效。
如配茯苓,补气利水,治气虚浮肿。
6.补与攻芫花、大枣:
芫花逐水;
大枣护胃气、解毒。
治悬饮、胸水。
大黄、当归:
大黄泻下通腑;
当归润燥补血。
润下通幽,治阴血亏耗,燥热内结。
大黄、人参:
大黄通腑;
人参补气。
扶正祛邪,治正气虚弱,燥热内结之证。
7.行气与活血川楝子、元胡:
川楝子理气;
元胡活血。
治气结血瘀,血气刺痛。
香附、当归:
香附理气解郁;
当归和营活血。
治气血郁结之痛。
如香附配三棱可以消积。
8.升与降桔梗、枳壳:
桔梗化痰宣肺;
枳壳下气利膈。
治痰气郁结,胸膈痹闷,脘部痞满。
柴胡、前胡:
柴胡解热散邪,前胡下气化痰。
治时邪发热,咳嗽胸闷,肺气不利。
川芎、大黄:
川芎引药上行;
大黄清热泻火。
清上部湿热火毒,治疮疡、目赤、头眩、头痛。
9.散与敛细辛、五味:
细辛散寒解表;
五味收敛肺气。
治寒饮蕴肺,肺虚上气咳逆。
或干姜配五味,一开一合,治脾肺寒饮咳喘。
如慢性支气管炎。
桂枝、白芍:
桂枝发汗解肌;
白芍敛阴和营。
调和营卫,治表虚感受风邪,恶风自汗,脉缓。
10.表与里麻黄、石膏:
麻黄宣肺散寒;
石膏清肺泄热。
治表寒里热,邪热郁肺,风温喘咳,风水证。
表证重,肺经症状不重的用薄荷、石膏。
如肺炎、急性肾炎等。
麻黄、黄芩:
麻黄辛散,宣通肺气;
黄芩苦寒,清肺降火。
用于表寒肺热,痰热壅肺之咳喘,痰黄而粘,气粗胸闷,烦躁,口渴。
柴胡、黄芩:
柴胡透达半表之邪,黄芩清泄半里之热,二者合用,入少阳肝胆,和解枢机,疏散郁热。
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欲呕,口苦、咽干等症。
桂枝、石膏:
桂枝祛卫表之寒;
石膏清内伏郁热。
治外寒束表,背微恶寒,内热烦躁,热痹证,关节痛、身痛。
豆豉、山栀:
豆豉解表疏风清热;
山栀清热除烦。
合用解表清里。
治热郁气分,发热,胸膈烦闷。
麻黄、附子:
麻黄发表散寒;
附子温里。
温经散寒,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
如再配细辛可达少阴寒邪,治太阳、少阴同病,表有寒束,寒水内伏。
头疼、身痛、风湿痛。
如慢性肾炎,因外感急性发作,水肿。
薄荷、石斛:
薄荷解表发汗;
石斛滋阴生津。
养阴发汗,用于肺胃津液不足,外有表证,不能得汗者。
豆豉、生地:
豆豉发表;
生地滋阴。
治素体阴亏,温邪失表,不能得汗,邪从气分入营。
发热无汗,烦躁,舌质红。
为透营转气之法。
11.寒与热(温与清)细辛、石膏:
细辛升散郁火;
石膏清阳明胃热。
治阳明火热上攻,头疼齿痛。
细辛、黄连:
黄连清心泻火(如属肾火改黄柏)。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