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5948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docx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三篇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

2021年专题党课讲稿: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党课

2021年“学史崇德”微党课讲稿文

  百年党史,是共产主义道德闪耀光辉的历史。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精神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树立起奋勇前行的精神航标。

  打开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穿透时空,依然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要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学史崇德”的要求,站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在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筚路蓝缕、苦难辉煌的历史中,追寻初心使命,赓续精神伟力,凝聚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强大力量。

“学史崇德”,学史明理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学史增信才能坚定不移,学史力行才能务求实效,提升精神境界才能持久发力。

  “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对党忠诚的大德。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看人大节,识官大德,关键看忠诚。

只有做到了对党绝对忠诚,才能始终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才是对党忠诚之人。

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学习党史,就要学习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学习党史,就要学习立志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通过学习,把对党忠诚刻在灵魂深处,以对党忠诚之心做对党忠诚之事,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为民造福的公德。

  德,乃立人立业之本。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学史崇德”,就要学习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初心,始终牢记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本和血脉在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要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承诺;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

  “学史崇德”就是要学习严于律己的私德。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学史崇德就是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学习道德风范,在红色精神谱系中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学习在严私德上下功夫,明是非、识良莠、辨美丑、分善恶、晓荣辱、知行止,慎独慎微、严于律己,以俭养德、廉洁齐家。

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发扬和践行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

  学史崇德,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落实到工作全过程。

以忠明大德,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勤守公德,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廉严私德,树牢清廉底线,做到心中有戒严私德,让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转化成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党课1269字文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

要想成才,离不开一个“德”字。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三德”要求,不断锤炼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品质,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姿态。

  深刻感悟“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毅,树牢“对党忠诚”的大德。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

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烈士历经磨难壮志不改,生死考验坚如磐石。

在生死关头,依然用一腔热血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人政治品德的光辉典范。

这份矢志不渝的“大德”,是夏明翰烈士书信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也是方志敏烈士书信中“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的直接告白。

“忠诚如金,刀斧相加,不改其色。

”树牢对党忠诚的“大德”,就要像夏明翰、方志敏、赵一曼等革命先辈一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要以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自觉加强政治历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深刻感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树牢“造福于民”的公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心系家国的独有精神气质和思想品德。

回顾百年党史,有深陷牢狱仍坚持宣传真理、领导斗争的徐迈进、邹子侃,有面对牺牲仍坚持挺身而出、只身战斗的黄继光、杨靖宇,有面对诱惑仍坚持甘守清贫、情系家国的钱学森、郭永怀等等。

一连串名字、一系列事迹的背后折射的是他们肩挑大义、报国为民的崇真与厚诚。

“崇真弘道义,厚诚赋春秋。

”何谓崇真厚诚?

就是要从百年党史中认真汲取求真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荣辱观;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竭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深刻感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辩证,树牢“严于律己”的品德。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人生来都有过好日子的愿望,但如果“放开手脚”去追逐穿绸挂缎、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一定会丢弃信仰、忘却初心,最终掉进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

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唯有始终秉持“两袖清风朝天去”的廉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唯有始终秉持“不带江南一寸棉”自律,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好干部。

今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党员干部更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警醒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断提升“抗腐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21年专题党课讲稿: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同志们: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及了“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这是怎样的三个红色故事?

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顾学习一下。

故事一:

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

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

“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才恢复招生。

这一年,曾在该校读书并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蒙古族青年荣耀先以先期学生的身份,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动员蒙古族青年学生到蒙藏学校读书。

吉雅泰、多松年、云泽(即乌兰夫)等30多名蒙古族学生奔赴北京求学。

这是当时集中在北京的人数最多的一批蒙古族青年。

这些蒙古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参加过一些早期爱国运动,他们十分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而刻苦。

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1923年秋,作为当时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人,李大钊陆续派邓中夏、赵世炎等人到蒙藏学校开展革命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还曾亲自到蒙藏学校,深入学生宿舍,与蒙古族青年交谈,鼓励学生们寻找救国和民族解放的道路。

内蒙古的革命火种从蒙藏学校点燃。

从1924年下半年开始,蒙古族革命青年中的先进分子多松年、李裕智、孟纯、奎璧、吉雅泰、赵诚、佛鼎、乌兰夫、云润、高布泽博、云霖、朱实夫等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就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在党的精心培养下,内蒙古的一些早期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率领群众英勇斗争的年轻领导人。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险、不畏牺牲,用青春与热血唤起了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觉醒。

故事二:

齐心协力建包钢

翻开1959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是《包钢举行一号高炉出铁盛典》的新闻。

那一年,新中国建设急需钢材之际,包钢正式投产,周恩来总理亲临厂区视察,参加庆祝仪式。

1959年10月15日16时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口打开,在一团火光和烟雾中,金色的铁流汹涌而出,从而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

包钢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戈壁荒原建立大型钢铁企业,对于技术经验极其缺乏的第一批包钢建设者来说无比艰难,对于国力积贫积弱、建设物资匮乏的新中国来讲,困难史无前例。

当年的建设过程中,全国各省、区、市的援建人员和大量建设物资纷纷开赴和运往包头,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成为包钢建设初期最壮阔的风景。

8万多名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在荒滩上筑起钢城,在乌兰察布草原上书写出“各族人民建包钢,白云鄂博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从产出第一炉铁水,到年产上千万吨钢材,包钢见证了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用浓墨重彩绘就了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画卷。

故事三:

三千孤儿入内蒙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华大地经历了罕见的自然灾害。

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孤儿院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的口粮成了问题。

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3000多名嗷嗷待哺的孤儿来到内蒙古成为“国家的孩子”,“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把他们养育长大。

当年,草原上的牧民们纷纷骑着马,赶着勒勒车,有的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国家的孩子”。

牧民们非常喜欢这些孩子,有的家庭收养了五六个,他们把“国家的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照料。

在草原这些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

几十年间,在草原牧民的精心照料下,孩子们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健康成长。

如今,他们已经走上了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向“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了一枚沉甸甸的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说: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可以相信,这些红色故事定能给今天的我们以启迪,指引我们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

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牢记总书记敦敦教诲,在重温红色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