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559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掌握通过历史材料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联系史实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等问题,让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1)红军长征是重点。

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

红军被迫长征是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全面贯彻的恶果,是我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

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2)遵义会议是重点。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难点分析: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难点。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而蒋介石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蒋介石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其次才是日本侵略者。

这一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其实质是继续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国内抗日力量。

这是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课堂教学设计

  师:

同学们,谁能结合上节课的内容给我们简单谈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时局变化情况?

  生:

(发表看法)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人民声讨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今天,我们学习红军的战略转移。

(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提出

蒋介石不以大局为重,不顾及民族危机,公然于1932年6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和相关内容,感知蒋介石对时局的态度)

(阅读并理解史料)

  师;

请大家谈谈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

(各自发表看法)

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实际上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

“安内”是真实意图,“攘外”只是遮人耳目而已。

同学们想想,这一政策与不抵抗政策在目的和本质上有没有区别?

为什么蒋介石不顾及全国人民的意愿,还要继续提出反动政策呢?

(思考并作答)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是一致的。

蒋介石之所以一贯推行反动政策,是因为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极端害怕人民力量,仇视革命。

  2.红军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了解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准备和“围剿”策略)

(阅读并了解教材内容)

在蒋介石对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时,中共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教材简要回答)

王明、博古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掌握了中央领导权,忠实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左”倾战略,在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使湘鄂西、鄂豫皖两个根据地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

那么,第四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1页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图)

(观看插图,了解结果)

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呢?

(指导学生联系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情况,阅读教材中小字内容)

(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思考并作答)

(对学生的答案加以点拨、归纳)

  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王明“左”倾错误在根据地的全面推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详细了解并掌握王明“左”倾错误产生的背景及其在国统区推行的表现和危害)

(阅读并了解)

1933年初,临时中央机关被迫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开始直接领导中央苏区工作,指挥反“围剿”战争。

“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挥方针上的错误,在中央苏区开始全面贯彻。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反动军队,对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中央苏区。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的两幅插图,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观看插图并阅读小字内容)

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与前几次有什么不同?

第五次“围剿”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装备精良,力量充足;

采取了战略上进攻、战术上守势的堡垒推进政策,以图聚歼红军主力。

红军是否具有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可能性?

(展示投影:

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表内容)

  次序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50万

  8万多

  约6∶1

(按教师的要求观察、比较、分析图表,并思考作答)

(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中毛泽东的有关建议)

(阅读教材第32~33页小字内容)

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但他的正确建议遭到博古等人的拒绝。

那么,博古等人在这次反“围剿”中采取了什么政策呢?

他们的政策将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并提炼观点)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断送了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希望,使红军在这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这充分说明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二、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留下3万红军由项英、陈毅率领,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并观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在革命的危难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转兵贵州。

这时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肯定和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建议。

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

  2.遵义会议

(先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小字内容,了解遵义会议的经过,注意把握这次会议上的激烈思想斗争)

(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学习)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为什么遵义会议能够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

(互相讨论,选派代表发表见解)

(肯定学生的思维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同错误领导的斗争中,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的正确的领导集体。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摘录材料,深入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根据理解,发表见解)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会议。

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

同时,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3.长征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大屏幕展示遵义会议后长征的节录片段)

(感知展示信息,了解相关知识,进行情感体验)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第35页的相关内容和史料,深入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阅读并理解)

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令世人感叹。

美国作家哈里森&

#8226;

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大家肯定也有很多感慨,谁能谈谈自己的感想?

(谈感想)

大家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成小。

总之,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小结:

(略)

  (视课堂时间指导学生处理教材第36~37页“阅读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