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4493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引证关系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实证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1引文分析学的知识流动理论

  加菲尔德[1]提出了关于引文贯穿观念知识联系的最初思想。

梁永霞[2]等人认为,“知识流动理论是引文分析学的理论基础……可以把文献引用的过程抽象为知识流动的过程”,进一步发挥加菲尔德关于引文之间知识联系与流动观念的基本思想,提出文献引用的“微观-宏观-微观知识流动模型(图1)。

  图1引用的微观-宏观-微观模型

  确实,研究人员在吸收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吸收、生产、获取、采集知识,遗传、传播、扩散知识,变异、创造、更新知识及共享和应用知识等,这一系列过程构成文献知识流动的过程。

因此,可以从引文的角度来衡量期刊的知识流动过程。

国内外已有关于引文的知识流动的理论研究[1-2]及国家间[3]、学科间[4]、作者之间[5]知识流动的研究。

关于科技期刊间知识流动现象的研究,作者王亮[6]研究了期刊互引网络知识流动的过程和机制。

王晓红[7]以知识网络内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知识流动效应测度模型。

但未见关于期刊知识流动情况的实证研究的文献报道。

  2科技期刊知识流动评价的指标选择

  借鉴文献[2]关于知识流动理论的描述,本文把知识流动的过程细化为知识的选择、知识的生产、知识的遗传、知识的变异、知识的共享五个环节,具体的知识流动过程见表1。

  2.1知识的选择

  知识的选择也是知识的采集、获取与吸收的过程。

从知识的继承性来看,研究者必须获得前人的知识,才可能进行进一步研究。

因此,知识选择的过程也就是文献引证的过程。

本文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知识选择能力。

  篇均引文量:

指来源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具体算法为:

  篇均引文量=参考文献量/来源文献量

  引用刊数:

指来源期刊在给定时间内引用的参考文献来自多少种期刊。

  2.2知识的生产

  期刊知识的产生主要以文献出版的形式体现,文献出版质量方面,科技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都有非常严格的评审制度,因此这里只考察其出版量的两个指标,即论文年均产量和论文年均增长率。

  论文年均产量:

期刊平均每年发表论文数

  论文年均增长率:

(考察末年度发表论文数-考察首年度发表论文数)/考察首年度发表论文数

  2.3知识的遗传

  知识的遗传能力也就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能力。

可以从知识传播的广度、强度和速度三个维度来衡量期刊知识的传播[4]。

知识传播广度可以用期刊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及他引率等指标来衡量。

传播强度通常是指两种期刊或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这里不作考量。

知识传播速度可以用即年指标来体现,即期刊文献的即时反应速率。

  期刊扩散因子(JDF)[8]:

由英国伦敦大学的Rowlands在2002年第一次提出,是一个考察期刊扩散能力的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可以用来衡量期刊知识传播的广度。

  期刊扩散因子=期刊总被引次数涉及的期刊数/被引的论文篇数

  学科扩散指标是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

  学科扩散指标=被引期刊数/所在学科期刊数

  他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他引率=被其他刊引用的次数/期刊被引用的总次数

  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测度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速度以及期刊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科学问题快速反应程度。

  即年指标=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总数

  2.4知识的变异

  知识的变异是指期刊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创造与增值的过程,可以用衡量期刊知识稳定性和知识老化速度的指标来考察。

本文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期刊知识的变异。

  引用半衰期:

指该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被引半衰期:

测度期刊文献老化速度,比较稳定的学科半衰期比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或者发展较快较活跃的期刊要长。

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普赖斯指数:

是美国科学学家D.普赖斯提出的一个测度期刊老化程度的数量指标。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普赖斯指数=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量/被引文献总量

  2.5知识的共享

  期刊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期刊网络化的过程,衡量期刊共享力度,即是衡量其与外部期刊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衡量其在期刊网络中的中心性。

  向心度(Centrality)[9]是用来量度某一种期刊和其他期刊相互影响的程度,一种期刊与其他期刊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这种期刊在整个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

对于特定的期刊,可以通过该刊与其他期刊之间的链接强度加以计算。

这些外部链接的总和、平方和的开平方等都可以作为该类刊的向心度。

本文采取每个期刊与其他期刊的篇均链接量作为该刊的向心度,即:

向心度=(引文量+被引量)/发文量

  衡量期刊在共享网络中的中心性,也就是衡量其影响力,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指标有很多,最常用的有影响因子、基金项目论文比例等。

影响因子是1955年Garfield第一次在Science上提出了影响因子(Impactfactor,简称IF)概念,1963年他从学术成果的被引视角创立了引文索引理论[10]。

1975年,IF成为SCI筛选核心期刊的定量指标,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

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影响因子=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

  基金项目论文比例:

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

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

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

期刊主要是被与之相关的期刊所引用,这些期刊往往处于同一学科内部。

学科影响指标通过期刊在本学科的被引用情况反映了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力,也反映了期刊与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关联性。

学科影响指标=所在学科内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数量/所在学科期刊数

  表1期刊知识流动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3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知识流动的评价过程

  3.1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数据预处理

  一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大量和集中刊载了一个学科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及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某个学科领域内的一批核心期刊的引证关系加以研究,可以揭示该学科知识的选择、生产、传播、创造、共享情况,进而发现其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流动规律。

根据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11],共收录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共20种,其中《档案学通讯》和《档案学研究》不在本文考虑之列,因此本文以下列18种期刊为样本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图书馆》《情报科学》《图书馆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知识》《情报资料工作》《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

以CSSCI2009-2013五年的引文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软件分别计算出每个样本的15个指标的数值。

因评价指标值都是客观数值,指标之间的均值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保留指标的变异程度信息,适宜采用均值化方法。

均值化后各指标的均值都为1,保留了各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

  3.2因子分析的步骤

  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18个样本的15个指标数值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

  表2量表KMO与Bartlett检验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

KMO值为0.564,大于0.5,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信息的重叠程度较高,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

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研究中使用的指标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是有效的。

对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3。

  表3是因子分析的方差解释表。

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4个;

而这4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307%,表明这4个公因子足以描述样本期刊的知识流动状态。

  3.3建立因子分析的期刊知识流动评价模型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发现18种期刊中有12种期刊的“论文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因此除去此指标,剩下14个指标。

又由于“学科影响指标”的因子负荷较低,且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小,因此也将它们剔出,最终剩下13个指标。

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SPSS输出的函数系数矩阵见表4。

  表4主因子得分函数系数矩阵

  根据计算指标,对四个公共因子的命名如下:

f1知识的遗传;

f2知识的共享;

f3知识的变异;

f4知识的选择。

  计算每种期刊在每个因子的得分,得出每种期刊在f1知识的遗传、f2知识的共享、f3知识的变异、f4知识的选择的评分。

计算公式如下:

  Fm=ΣXn×

Ymn

  (其中Fm代表公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