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59447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docx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稿:

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与党史百年党课讲稿:

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的兴起

【仅供参考】

2021年党史学习党课1254字文稿:

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察看村容村貌,并到村民邹新曾家中看望。

邹新曾说,这些年日子越过越好,衷心感谢共产党。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人民就是江山。

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至上,守护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人民就是江山”,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而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奋斗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百年芳华,百年峥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为人民奋斗、为人民奉献的百年。

一路走来,一桩桩、一件件为民实事中,都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承载着不变的为民初心。

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这份为民初心无惧风雨、奋勇向前。

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毕生追求,不断提升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大爱无言,守护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心无百姓莫为官。

群众事,无小事。

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肌体细胞。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

党员干部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只有时刻为了群众利益,身体力行“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办实每一件民生小事,想方设法化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让人民舒心、放心、安心,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然,为了人民不能只是挂在嘴边,更要体现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的行动中。

  鱼水情深,守护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担当。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俗话说得好: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与民同心同情,则山川锦绣、国泰祥和;与民离心离情,则大厦倾塌、家国溃散。

“民为邦本,固本邦宁”“得人心者得天下”,党员干部要将这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铭记于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想问题、看事情,时刻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到群众家中坐一坐,到田间地头看一看,到街头巷尾问一问,送关怀、知冷暖、解心忧,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为民服务的工作。

  守护“人民心”,不负“百年情”。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饱含“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炙热情感,深度铭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理念。

从“江山就是人民”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021年党史百年党课讲稿范文稿: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

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慎重选择的。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委员长。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

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虽然国民党内部情况相当复杂,但它已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

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

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州附近的黄埔,通称黄埔军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

11月,旅法归来的周恩来(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出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

在第一期学生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56人,占总数的十分之一。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着。

1924年10月,具有进步思想的将领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时控制了北京、天津一带,并把所部改编为国民军。

他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11月,孙中山离广州北上,沿途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形成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一股向着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的同时,一股反革命逆流也逐渐显现出来。

国民党内部的左右派进一步分化,国共关系逐步复杂化。

中国革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给予回答。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党员994人。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是,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并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

但对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大会没有作出具体回答,对建立政权和武装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四大选出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

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

国民革命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更加高涨。

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是从1925年的五卅(sà)运动开始的。

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被日本资本家枪杀。

5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30日在租界内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

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打死13人,伤者不计其数。

此后几天,在上海和其他地方又连续发生英、日等国军警枪杀中国人的事件。

这些事件,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抗议运动。

全国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从通商都市到偏僻乡镇,到处响起“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怒吼。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南方,形成有25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

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由共产党员苏兆征担任委员长,处理罢工事宜,对香港实行封锁。

在广州革命政府的支持下,省港大罢工坚持十六个月之久。

有组织的罢工工人成为广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

到1925年底,党员人数增加到一万,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起党的组织。

  在五卅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汪精卫当选为主席,鲍罗廷被聘为高等顾问。

国民政府成立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5万人。

共产党员周恩来等担负起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

在此前后,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盘踞东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部和广东南路的军阀邓本殷部,并平息滇军、桂军在广州发动的叛乱,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

  伴随着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也在滋长。

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因在创建黄埔军校和统一广东根据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谋取主管军事的权力,其影响和地位已大大增强。

他开始加强对共产党的限制,反共面目越来越明显。

  在国民党新老右派变本加厉的反共活动面前,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共产党如果同国民党新右派进行斗争,必将导致国共关系破裂,因而主张妥协退让。

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也坚持这种意见。

中共中央只能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使得妥协退让的意见在党内占了上风。

  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妥协退让的结果,使国民党右派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占了优势。

3月18日,国民政府海军局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奉命派中山舰到黄埔后,立刻谣言四起,说是要劫持蒋介石。

3月20日,蒋介石以所谓中山舰事件为借口,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监视并软禁共产党人,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办事处。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妥协退让的结果,使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这一事件后,汪精卫称病去职,蒋介石为取得最高权力又迈进了一步。

在5月15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

由于中共中央的妥协退让,决议案获得通过,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人都辞去职务,蒋介石却担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兼军人部长,随后又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成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物。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的立场进一步转到大地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