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2882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道德失范课件Word文件下载.docx

原因;

隐性教育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之大,信息之多,信息之复杂是我们有时都不可想象的。

尤其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内容纷繁复杂,除去有利信息以外,它还充斥着各种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机会接触和传播这些低俗的内容。

在接触和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不健康发展,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坚持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德育为先。

当代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体,他们对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拥有较强自主性,从心理上排斥传统的说教命令方式,现行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在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防线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在教育范围的影响广度方面也存在局限性。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也能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

因此,如何从隐形教育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逆转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分子,极度活跃分子之一,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长、范围广。

尤其是大学生的品性与行为正处于不断的变更时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与干预,进而在网络世界中产生违纪违德行为,甚至牵引到现实生活中,彻底改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值得大家的重点关注。

(1)何为网络道德失范

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是以善恶为道德行为评价的基本标准,进而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进行调节的规范。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归根结底,它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会随着时代、阶级和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随着网络的兴起,道德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中,也逐渐渗透到网络社会中。

网络成为伦理道德的载体,网络“简而言之,就是指建立在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基础上的因特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或互联网。

”[1]借此,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即网络社会。

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发展,使道德教育从真实的现实社会转入到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道德己经成为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

然而,网络道德自主性的增强,突破地域限制的特点,使得网络道德与现实既有道德在融合的基础上又有不可忽略的矛盾,从而引起网络世界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网络道德失范。

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和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

”[2]就网络道德问题的内涵而言,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与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规范密不可分。

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内外制定了相关的网络道德原则和网络道德制度,但是,这些道德原则和道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而宽泛的,目前还未对各个网络参与者的上网行为做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和限制。

网络技术所造就的具有即时性、隐蔽性、虚拟性、广域性、信息无国界性和海量性等特征的新的人类生存环境,在这一环境下,人们的伦理道德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的积极参与者也不可避免的在网络世界中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

如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导致对网络的迷恋、网络qq聊天中隐瞒或欺骗行为、网络语言攻击、未经他人允许盗取他人账号或偷看他人隐私、抄袭他人著作等不良行为。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净化网络环境,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在改变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人们出现了道德责任感缺失和道德冷漠的现象。

其结果便是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出现。

所谓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程度和性质从网络失德到网络违法直至犯罪。

[3]网络的便利和快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紧需工具。

但大学生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同样也产生了很多的道德失范问题甚至是违法犯罪问题。

1、网络道德信仰淡漠化

信仰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说教、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

”[4]道德信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和评判标准。

网络的匿名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扮演和转换自己的角色、体验多样的生存状态。

由于摆脱了传统权威规范和媒介信息传播模式的束缚,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非主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我国道德理想信念的信仰。

2008年11月,某高校大学生严某通过笔记本电脑撰写了两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文章,其后,他又拍摄、制作了自己宣读这两篇文章的视频,并将其粘贴到某论坛上。

随后,严某又在武汉开通“蚂蚁复仇者”qq群,通过这些群成立“中国人民党”并自封党主席,在网上发布反动言论。

最后严某因涉嫌传播反动言论罪被我国公安机关严厉制裁。

大学生通过网络宣传反动言论,传播腐朽、堕落封建迷信思想或邪教言论的行为,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不坚定,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网络道德情感冷漠化

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以符号性为特征,人与机器的频繁接触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人同他人、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

针对qq聊天或者游戏中隐满或欺骗行为的原因分析,62.2%的大学生仅仅是处于安全意识,显示了其对他人交往情感的冷漠。

2009年7月16日,一网友在XX某贴吧中,发了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贴子,数小时之后,将近40万网民回复了该贴子,网友称其为当今网络第一神贴。

从发帖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这一帖子事实上并不是为了表达发帖人的某一观点或情感。

人们都在探讨为什么这样的恶搞贴子会被疯狂地转载,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上网时出现孤独、无聊和寂寞的心理。

网络道德情感的冷漠化、无聊化,经常使大学生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互相谩骂,久而久之,这些不文明的道德行为就容易形成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而这种不良的上网习惯则会使群体观念越来越淡薄,也极易使其道德评价标准出现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双重标准。

道德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又易导致其道德人格的多重化,这种多重人格也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

3、网络责任意识薄弱化

2004年10月,成都某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章某,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在自己的校园网个人空间建立了主页,同时将一境外淫移色情网站的网址,链接在自己的主页上,并大范围的转发给同学,使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张某因非法链接境外淫移色情网站被公安机关拘留。

当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非法链接暴力、色情网站,并转发给他人的案例说明了其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匮乏。

康德认为,“只有处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5]在众多信息充斥的网络社会里,当代大学生极易忘记自己对其他网民应负的道德责任。

他们认为网络社会是极端自由的,自己的各种需要可以不断获得满足,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可以免除惩罚,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为所欲为。

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弱化,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藐视,易给他人带来伤害,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

4、网络不文明行为泛化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屡见不鲜。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等。

据调查14.3%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查探过他人的隐私。

10.2%的大学生当看到网上色情图片或网站时会选择看看里面有什么。

2009年5月26円,在校大学生萧某在网上发帖称,其在知网下载了两篇硕士论文,这两篇论文的整体框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论文抄袭者仅把抄袭论文的地名改了。

该贴一发就引起了网民们的热议,学校指出如果论文作者的抄袭行为属实,将根据国家关于学位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这一案例说明了部分学生的网络学术道德的丧失。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其网络不道德行为中突出的一个问题。

“学术道德就是指学术人在参与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6]大学生是我国学术发展的后备力量。

网络技术的即时性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给大学生进行学术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学术论文,剽窃、抄袭他人著作,任意篡改他人著作中的数字信息、聘请网络枪手等等。

有的学生甚至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不法活动。

例如网络欺诈、盗取他人财产、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和传播病毒、散步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等等。

有的行为还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

因而,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建设,约束大学生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减少危害所带来的损失。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

1、周围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现代社会虽然总体发展越来越好,但也不乏瑕疵。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情的冷漠,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化。

老人倒地,看到就应扶起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当今社会却引起广泛的讨论与争议,现在人们在决定扶与不扶之前都会做很久得挣扎,甚至挣扎过后决定不扶。

众所周知的小悦悦事件就深刻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与道德观念的弱化。

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屡见不鲜。

当今我国社会道德环境已遭到严重污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根基逐渐动摇,道德观念模糊,对原有的传统道德观念也产生怀疑。

除受现实大环境的影响以外,网络环境的复杂与混乱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极为重大。

当代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娱乐,网络娱乐节目、影视作品含带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大学生受此影响,思想开放,追求自由,就逐渐排斥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除此之外,网络言论的虚拟化、空间化、大范围的自由化,导致网络言论混乱,“畅所欲言”,长时间与网络不良言论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发生变化,甚至产生违纪违法的思想。

2、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控力与是非判断力

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客观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等主观内部因素的制约。

当代大学生出现和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与其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的特点直接相关。

当代大学生正值经历生理发育过早,而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特殊阶段,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从不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其自身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

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致使部分大学生放纵了自身德性系统中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从而做出一些有违网络文明发展的失范行为。

理因素以外,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也存在不足。

当代大学生的某些网络不文明行为,表现出了大学生对网络上的错误和迷惑信息、诱惑信息的选择、评价能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