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2221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2)发展表现

①“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易错提醒]

正确辨析“市”“草市”“夜市”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主题 古代中国“市”的发展

1.唐宋时期“市”的发展

史料 

图一 唐朝长安城

图二 北宋东京城

[史料解读]

图一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与各坊的分布,说明当时坊市界限分明,反映出政府对市仍然有严格的行政管理;

图二北宋东京城清晰呈现沿主要街道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东北部标注着“夜市”,这反映出北宋“市”的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问题思考]

(1)依据图一,说明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2)结合图二,指出宋代汴京城的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提示 

(1)主要特点:

商业活动局限在特定的区域。

(2)重大变化:

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出现专门市场;

商业活动繁盛。

2.明清时期“市”的发展

史料 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此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由划线信息“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可知明清市镇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

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提示 特点:

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

辐射范围广,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

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从商业活动看:

城市商业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3)从数量和规模看: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明清时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

古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不断南移的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大批工商业市镇。

(5)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1.(2016·

4月浙江学考)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答案 A

解析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鱼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说明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

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

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十四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B。

A、C项信息材料没有显示;

选项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D项。

3.(2017·

4月浙江学考)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 D

解析 “宋代”→“泉州客商”→“运输大批商品往日本贸易”是史料主旨大意,这体现不出商贸不受官府监管,也不是官民互惠贸易,更与朝贡贸易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由此可排除A、B、C项。

4.(2016·

4月浙江学考)明代后期,有学者谓:

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江南一带,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大为增加,这一现象实际反映了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大刺激了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冲击了人们对工商业鄙视的态度和传统观念,争相逐末营利,故C项正确。

5.《广志绎》称:

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

这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繁荣B.抑商政策废弃

C.坊市制度形成D.自然经济瓦解

解析 从材料中各地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可知商品经济繁荣。

6.商业是古代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聚集),万物之所殖者……宛、周、齐、鲁,商遍天下。

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盐铁论·

力耕》

材料二 马行街铺席:

马行北去旧封丘门外祅庙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莫知纪极(终极)。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卷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殷富大都”的特点,判断其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指出其对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位于交通便利处;

商业繁荣;

出现富商大贾。

朝代:

西汉。

(2)表现:

出现瓦子(专门的娱乐场所);

服务业发展;

夜市繁荣。

影响:

打破坊市界限;

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根据“郡国”可知是郡国并行制,这是西汉初期实行的。

(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

第二小问影响,布局上打破了坊市界限,功能上经济功能增强。

[对点练]

考点1 秦汉时期“市”的商业活动

1.(2018·

丽水高一检测)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解析 在画像砖中,有“北市门”“南市门”,可见交易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故B项正确。

2.(2015·

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所示的“长安市长”在当时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  )

(东汉)“长安市长”印

A.行政B.军政C.司法D.贸易

解析 古代中国的“市”是进行集中贸易的场所,“市长”是管理贸易的官员,故选D。

考点2 唐朝“市”的发展

3.(2018·

嘉兴期末)唐代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这说明唐朝(  )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民间集市作用已经凸显

C.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D.地方商业中心开始出现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的民间集市已经形成且作用凸显,故B项正确。

4.《唐会要》记载:

“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如有犯者,科违敕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

“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亦同城主之法(即徙一年)。

”这反映出唐代(  )

A.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解析 材料的主旨不是律法严苛,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社会习俗,故B项错误;

唐代维护坊市制度的目的就是抑商,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兼须重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亦同城主之法(即徙一年)”,说明唐代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故D项正确。

5.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

这主要反映了(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

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

解析 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反映了坊市结构的变迁,故B项正确。

6.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

“(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或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②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 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A.①②③④B.③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江淮草市”“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或安者”可以看出,唐朝时乡村商品经济已有较快发展,但江贼活动也十分猖獗。

故①②③④都与题干材料信息相符。

考点3 两宋时期“市”的发展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 材料大意是:

北宋官员上奏太宗,主张撤销乡村集市转而到城邑交易的建议未被采纳。

这表明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

A项与材料信息“间日集……”不相符,排除。

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朝时,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坊市制崩溃,排除。

故选C。

8.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