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1991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精编 优质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

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考点4:

国内外教育家代表作及教育思想

1.中国古代

1)孔子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2)孟子

持“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3)墨子

首先,他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其次,他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再次,他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最后,他强调学以致用。

4)荀子

持“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为“闻、见、知、行”的过程。

5)韩愈

提出善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朱熹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学记》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提出“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理论。

2.西方古代

1)苏格拉底

首创“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柏拉图

代表作《理想国》,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著作《政治学》,提出“灵魂说”,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4)昆体良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3.国内外近现代

1)夸美纽斯

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提出“泛智”教育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持“性善论”,认为教育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

3)康德

著作《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

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认为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5)洛克

著作《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

6)赫尔巴特

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其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四段教学法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

传统教育“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7)杜威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提出新教育“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究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晏阳初

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其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如下三点: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11)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著有《家庭教育》一书,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

考点5:

教育的基本功能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1)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a)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b)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控制人口的数量。

提高人口的质量。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b)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a)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b)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传递文化,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

教育传播文化。

教育选择文化。

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因而,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育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不能对儿童施予“成人化”教育。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中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

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e)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a)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证明了“成熟势力说”。

b)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离开了外部的环境,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c)教育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考点6:

义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免学杂费)

3.义务教育的起源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

4.我国义务教育

实行九年一贯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阶段,初级中等教育包括普通初中教育和初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考点7:

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观点:

从个体发展需要出发;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孔子、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3.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考点8:

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性质上看,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

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

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主要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

考点9:

课程评价与课程开发

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

主要观点

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

在目标评价的七个步骤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评价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来的

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

CIPP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考点10: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