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403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测试题5套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6.幼儿能按数取物,说明其数概念的发展处于()。

A.数量的感知阶段B.数词与单位实体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D.数的运算阶段

7.“运用数序排出10以内自然数数列,并理解数列中数的顺序和数差关系”这一教育要求适合于()。

A.小班幼儿B.中班幼儿C.大班幼儿D.小中班幼儿

8.“认识到进行加减运算不一定需要操作实物,而可以通过数数来完成”这表明幼儿的加减运算能力处于()。

A.符号运算阶段B.实物运算阶段C.表象运算阶段D.抽象运算阶段

9.教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时,教师应()。

A.先教加法、后教减法B.先教减法、后教加法

C.加法与减法同时教D.加法与减法穿插讲授

10.下列量概念的教育要求适合于中班幼儿()。

A.按物体的量的差异进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

B.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正、逆排序

C.按次序规则或特定规则进行10个物体的正、逆排序

D.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

11.“5根小棒可以从小到大排列,也可以从大到小排列”体现的是量的()。

A.可逆性B.不可逆性C.传递性D.双重性

12.小班幼儿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应符合()要求。

A.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B.能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从具体物品中分离出来

C.能不受图形颜色、大小、摆放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和区分图形

D.区分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并感知二者之间的关系

13.()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A.图形等分B.图形拼搭C.图形分类D.图形涂色

14.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

A.先上下,再左右,最后前后B.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C.先前后,在左右,最后上下D.先左右,再前后,最后上下

15.中班幼儿空间概念的教育应符合()要求。

A.区分并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B.学会向上、向下、向前及向后运动

C.学会辨别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左右关系

D.学习向左、向右运动

16.()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是否合理,迅速得到教育成果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优化教育过程。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初始性评价

17.()是皮亚杰独创的一种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

A.观察法B.测试法C.临床法D.档案袋评价法

18.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只是发展的表面现象,关键在于是否发展了幼儿的()。

A.思维结构B.操作能力C.心智技能D.学习态度

19.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说明数学具有()。

A.抽象性B.逻辑性C.精确性D.应用性

20.学前儿童认为“早上就是起床的时候,上午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这说明学前儿童的时间概念具有()的特点。

A.主观性B.客观性C.易和空间关系混淆D.易受实际生活经验影响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5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具有()特点。

A.学习数学始于动作

B.无需借助表象作用来内化数学知识

C.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基础上

D.对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2.数学区角活动具有()特点。

A.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B.学前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和内容

C.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D.组织形式以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

3.学前儿童基数概念的教育方法包括()。

A.按物点数B.比较相邻数

C.数量与数字匹配D.用多种感官计数

4.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包括()。

A.学习减法难于加法B.学习加大数、减大数的问题难

C.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D.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难

5.学前儿童学习自然测量时,通常需要具备()知识。

A.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概念来表示物体的量

B.要有长度守恒和距离守恒的观念

C.要能理解计量就是把一个整体单位划分为许多相等的小单位

D.要能够理解集合概念和几何形体概念

6.巩固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方法有()。

A.图形拼补B.图形拼搭C.寻找图形数量D.连点画图

7.时间具有()特点。

A.流动性B.可逆性C.周期性D.直观性

8.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

A.守恒能力B.一一对应的观念C.序列观念D.类包含观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2.学前儿童数组成概念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3.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4.学前儿童空间概念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学前儿童学习自编应用题时,常常会出现如下问题:

“树林里有3只小鹿,又跑来了1只,一共4只小鹿”;

“小明院子里桃树上午长出5个桃子,下午又长出4个桃子,小明院子的里桃树一共长出几个桃子”。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案例中的幼儿在自编应用题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3分)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案例对教师进行幼儿自编应用题的教学有什么启示?

(4分)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2分)

根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和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教育要求,设计一个“以物体的某两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具体要求:

(1)活动设计必须包括:

活动名称、活动班级、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2)活动名称应能反应活动内容,活动班级应符合幼儿年龄阶段,活动目标应准确、具体,活动准备应兼顾教师和幼儿两方面,活动过程应符合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配套试卷A答案

一、单选题

1.D2.A3.D4.B5.C6.B7.C8.C9.A10.B

11.A12.B13.A14.B15.B16.B17.C18.A19.D

20.D

二、多选题

1.ACD2.ABCD3.ABCD4.ABC5.ABC6.ABCD7.AC

8.BCD

三、简答题

答: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学前儿童数学技能的开发

研究表明,0~6岁是学前儿童数学技能开发的关键期,其中,1~3岁是幼儿对事物的排列顺序、分类、配对表现出特殊兴趣的时期;

4岁左右是幼儿对数字、几何图形、测量表现出强烈学习愿望的时期;

5~6岁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如果教师或成人能抓住时机,针对幼儿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训练,那么,他们就能较快地学习和领悟各种数学技能,否则,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再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效果可能会不太理想。

(2)有助于满足学前儿童认知世界的需要

学前儿童和成人一样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物体均以一定数量、一定大小、一定形状等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

(3)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对数学的兴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要求教师按照幼儿的兴趣、需求及发展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并通过他们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无形地将这种对事物或数学操作活动的外在兴趣,转变为对数学本身的内在兴趣。

(4)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

传授给幼儿数学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如何科学地思维。

具体来说,科学地思维包含三层含义:

①使学前儿童学会初步的抽象思维。

所谓抽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概括的过程。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能够帮助幼儿从具体现象和事物中,抽象出各种数学关系,即是幼儿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

②能够训练学前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逻辑思维是指能够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分类、比较、匹配、对应、排序、概括和推理。

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本身就包含了这一系列的逻辑活动。

③培养幼儿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思维。

数学伴随在学前儿童生活的周围,数学教育就是要让幼儿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数学问题。

(5)有助于学前儿童今后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

学前儿童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它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及学习兴趣,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扎实基础。

学前儿童数组成概念的教育方法包括教学前儿童通过操作体验数的组成,教学前儿童学习记录数的组成,教学前儿童感知数组成的互换、互补关系,以及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学前儿童对数组成的认识。

(1)教学前儿童通过操作体验数的组成

幼儿掌握数的组成需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

要从分合实物开始,使幼儿获得分合数的动作体验,引导其观察、讲述分合过程,并学习用语言表达,从而理解分合的含义。

(2)教学前儿童学习记录数的组成

在幼儿具备了一定的数组成知识经验后,要让幼儿操作探索某个数的组成形式,并学习自己记录分合结果。

下面结合案例讲述。

(3)教学前儿童感知数组成的互换、互补关系

教学前儿童感知数组成的互换关系时,可以通过让幼儿具体操作实物来实现,例如,在“扑克配对”游戏中,两边的扑克牌可以换位置,但合起来总数不变。

教学前儿童感知数组成的互补关系时,必须保持总数不变,然后让幼儿感知两个部分数之间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关系。

(4)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学前儿童对数组成的认识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①书面填空,分圆点用数字记录;

②看图记录分合式,采用多种分类方式练习一个数的组成;

③数组成游戏。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从仅能感知明显差异到能感知不明显差异

学前儿童对物体量的感知很早就开始了,2~3岁的幼儿已对生活中许多物体量的特征有所感知和体验,3岁左右幼儿已能感知和区分量的明显差异,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小的、最长的、最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幼儿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厚薄、粗细等)进行排序。

总之,幼儿对量的感知是从感知明显差异的量开始,逐渐发展到感知不明显差异的量。

(2)从绝对到相对

幼儿对量的认识最初是一种绝对化认识,他们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