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23日,市、区两级教研室来我校跟踪视导磨课。
通过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组对于“如何打造‘高效学堂’”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感觉受益匪浅。
一大早,部分学校生物教师汇聚十三中生物实验室,听取了陈西艳老师和薛红霞老师两位青年教师的研讨课。
老师们在认真听课记录的同时,还如实填写了《任城区初中生物听课评价反馈表》并在课后即时反馈了两位执教老师的优点和不足。
下午,大家在区教研员王国庆老师的筹划组织下,就上午两节课进行了深入到位地剖析和点评;
对于初三结业复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进行了解惑和指导。
两节课整体来看,存在以下突出优点:
两位执教老师都是近三年刚刚上岗的年轻教师,素质过硬、进步神速、可塑性极强。
从课堂生成问题的机智处理层面可见,陈老师和薛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相当强。
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有序。
陈老师以“小小医生”为主线,“初诊断”、“再诊断”前后呼应,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薛老师的“模块复习”教学,学习任务细化明确,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注重落实,精讲细练,当堂达标。
薛老师每个复习板块后都紧跟“即时练”,“当堂达标”时间远远超过20分钟,并注重纠错落实和迁移拓展。
注重教材、教辅和课件的有机融合和渗透,切实体现了“为教学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当然,这两节课也有诸多不足。
青年教师基本功尚需夯实,板书设计力求细化,要善于倾听和等待学生,问题深度宜把握好火候;
大班额提问时建议增加提问广度。
对于老师们普遍谈到的“课堂容量和学生参与度如何有机处理?
”这一问题,王老师谈到了个人看法。
他认为“学生的参与度”不仅仅指的是有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有多少小组活动热烈,而应该思考“学生的思维火把是否被教师启发点燃?
学生的思维深层能否和老师产生共振?
”这就需要老师们备课时明了课标要求、了解班情学情及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生、方法有效”。
特别是结业年级复习课,学生极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我们在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媒体辅助的同时,还应创造性地用好教具、标本和挂图等各种刺激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求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复习效率。
总之,本次教学视导在郝明青组长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开展得异常成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初中生物教师磨课随笔【第二篇】:
磨课,一种重要的教学研讨形式
突然接通知要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作为一个还算是爱学习的老师的我来说,这应该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无奈近期工作实在太忙,学校的创新课评比,小课题研究工作,还有各种检查评比,日常的教学工作,让我恨不得分身有术。
领导告知,这次活动是上级花钱我们培训,不去就浪费一个名额,换人来不及了,还是克服困难去吧。
只好安排了调课、代课事宜,留下了一些任务给我的战友们,匆匆出发赶赴鲁东大学参加培训。
经历磨课
原以为这次培训和往常的培训一样——听报告,理论的、实践的、高屋建瓴的、一线草根的,到了以后才发现,听报告不是这次培训的主要任务,虽然也安排了报告。
真正的意图是进行“三备两磨”的体验过程,并且要把这个体验过程变成视频资料,为下年度暑期的远程研修提供样本。
三备两磨”好理解,就是首先确定一个研究的点(问题),由此制定研究计划,一个老师根据研究的“点”备好一堂课,大家研讨该教案,也就是第一次的打磨、修改,帮助主备老师改进教学设计。
随后,主备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二次备课,并提供真实的课堂供大家观察。
本组的成员们根据不同的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对实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对数据加以分析,谓之第二次打磨。
随后,主备老师再根据二次打磨中大家研讨的情况及建议进行第三次备课、修改和完善。
这样看来,似乎跟我们平时进行的课堂研讨方式相似,尤其是有老师要上公开课或者评比课的时候,何止是“三备两磨”,可能是n备n磨了。
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磨课,一是全省各地的老师们到一起进行分组磨课,平时的磨课更多的是本校同事;
二是这次磨课前前要确定一个磨课的角度(也就是研究的问题)进行;
三是这次的磨课过程要形成视频资料。
初中生物共100人参加了这次的研修,泰安、枣庄、临沂三地18位初中生物教师分在一组。
刚开始,18位老师走到一起来不知要干什么,什么脚本A、脚本B的,磨课就磨课,干嘛要整成脚本还要拍摄下来?
后来才知道是为暑期研修做准备用的。
既然是磨课,那就“磨”,怎么还要写成脚本?
总觉得这事太假了,直接到学校录制一堂课,大家一起磨课改进,把最真实的研讨过程录制下来不好吗?
很多问题最初都是模糊的,因为培训的开始先是讲座,还没涉及到具体任务,直到分了任务之后才开始有了一点点眉目。
结果,这次的研究比以往任何的培训都辛苦——因为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写个听课体会,而是要创造性的去完成磨课过程并形成录像。
我们研讨小组确定的选题是“初中生物探究实验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前期,先是对“计划”进行了制定、修改和完善,并把对“计划”的制定过程整理成“脚本A”进行录像;
然后对“一备”的教案进行研讨,每个人都提出修改建议,经过整理汇总后,该过程还是要整理成“脚本B”录制下来。
这两个过程的视频基本是真实的,只是把研讨过程整理加工后,更加精练的呈现研讨过程(不否认的是,因是后期录制,就有表演之嫌了,并且有的老师在摄像机面前还是很不自然的)。
三是要确定几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设计出观察量表,如何选点、如何观察,并把量表的设计和目的再设计成脚本录制成视频C;
四是经过“三备两磨”之后,主备老师上课,本组成员根据观察量表进行现场观察,并于观察之后进行数据统计和整理,研讨写成脚本进行录制成20分钟的视频D1哦;
五是对整个磨课过程进行总结点评录制视频D2;
还有最后一项,就是全部视频完成后,在上网去完成相关的研讨作业、写出总结。
前三项任务在先期鲁东大学一周的培训中基本完成,四五项内容需要集中完成,我组因上课的老师以及多数老师在临沂区域,我们就集中在临沂完成。
原本安排我观察某个点,后考虑没人做总评,干脆安排我总评。
总评不仅仅是评价二备之后的课堂展示情况,而是要对我们整个研修磨课过程做一个总结。
组长希望大家在听课前能根据教案基本写出评课提纲(包括观察后的总结),但课没上之前我怎么也写不出来,只好等听课之后写。
十分钟的时间能讲多少,我没数,也就随便列出提纲。
作为总结点评,我最不喜欢的是正襟危坐的念稿子,估计大家看了也会感到很枯燥乏味,所以,我在录制点评的过程中,让几个老师坐在我前面,如同日常的交流一样跟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害怕时间不合适,就让老师们在我讲到9分钟的时候提醒我,我就赶紧结束。
因没人提醒,我在讲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就列举了课堂中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等我结束总结的时候,老师们才告诉我,讲了23分钟!
说看我讲的生动、精彩,不想打断我,也不愿打断我,就让我一直讲下去,结果就超出了一倍的时间还多。
为了符合任务要求的10分钟,我重新调整了思路,省略了大量案例,重新录制,基本上符合要求的10分钟。
但几位老师都说,我第一遍点评的23分钟更精彩,甚至录像的年轻女教师说,她是学计算机的,对我的点评也都听懂了,并表示要把前面23分钟的录像带回去给同办公室的几位生物老师看看,这给了我很大鼓舞。
完成任务回到宾馆,有几位提前离场的老师也表示遗憾,说没在现场听我的点评损失大了。
既然这个点评能对大家有些启发作用,我就根据当时的录音情况大体梳理出来,供大家研讨之用。
感悟磨课
这次磨课,我们第4小组选择的研究题目是“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一开始就被提出并写进课标中,这主要是针对我们传统讲授式甚至灌输式的教学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旨在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过去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转向重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多年来,广大教师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合作学习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目前,有的学校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别的学校又很难拿过来就用。
网上搜一下“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有数百万、数千万相关的文章或论文或随笔,每一篇都是有道理的,但拿过来依然没法直接使用。
这么多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章,但合作学习依然不能真正有效的进入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课堂,可以说,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表浅化现象依然很严重。
我们提出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问题,这不是什么新问题,我们也不可能一次研究就能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所有问题,但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我们如何进行磨课的过程,以及磨课过程中如何围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展开的研讨、改进过程,期望这个过程本身能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首先是如何确定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既然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作为研究的问题,就要先确定一个研究的点,是课堂教学,还是新授课教学,或是实验教学,还是复习课等,不能笼统的去研究。
由于生物学科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较多,如探究实验、观察实验、调查等等往往都需要合作解决,我们就把“探究实验”作为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载体,去探索如何在探究实验中开展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
既然说目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不够高,我们就要先搞清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经过本组成员的研讨、汇总,我们普遍感觉:
一是老师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不放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是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左右前后同学讨论了就是合作了;
三是分组不够合理,导致不能发挥小组作用;
四是任务不够明确,学生无所事事;
五是评价不到位,不能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
学生层面,也因老师的问题而生,老师没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当然不合作;
没有自学也没没机会遇到需要合作的问题;
任务不明确不知怎么合作;
平时的实验少,对实验过度兴奋,走进实验室难以很快集中精力进入学习;
有的学生过于强势而有的学生始终处于弱势状态,导致所谓的合作变成少数学生的舞台。
找到了原因,那就要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在备课上来下功夫。
这次主备和出课的许老师先拿出一备的教案供大家研讨。
大家在磨课研讨中发现问题了——从整个备课中看,还是传统的教学观主导下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老师中心、教师独霸讲台的观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以老师的讲为主,即便有些环节放手给学生,但还是不太放心,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任务;
再一点,为了合作而合作,不是真正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进行合作。
比如,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这本身是非常简单的问题,老师的教案中却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合作设计观察方案,还有交流观察方案、修改方案,其实完全没必要合作的,因为每个学生拿过种子来就可以观察,从外而内进行,无需合作制定什么计划;
再是观察种子结构本身也是很简单的问题,每个学生一粒种子就可以观察,无需合作。
这如同搬一块砖,一个人完全可以拿起来,却让两三个人去抬,没必要,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真正需要合作的内容是什么?
应该是学生自学有困难的、需要同伴互助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本节课后面关于种子结构中为什么胚是最重要的?
还有两种种子对比异同点,等等,难点知识应让学生合作完成却没有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
此外,还有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一些环节设计,如本课的导入,中间环节的设计等不甚合理,都需要改进。
经过一备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许老师把大家的意建议集中起来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修改(其实是多次修改),上传教案又进行第二次磨课。
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