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0816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年人康乐活动文档格式.docx

愉快→活动→愉快,对身体的健康,防病治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1.2.2创作、学习、健脑增知。

许多老年人在空闲时,总要进行一些发明创造或文学创作或集邮或剪报,来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而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既满足了心理需求,又使大脑得到锻炼。

俗话说:

“脑,不用则钝,多用则灵”,在创造或创作等过程中,要不断的阅读,反复的思考,想象,记忆,可加强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记忆力,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过程。

1.2.3适当的体力活动,促进健康

在老年人的活动中,有一部分是体力活动,比如参加社会性的活动;

游玩、散步或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四处活动、联系等。

从医学上讲,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使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和肌力增强,器官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地发达,可推迟各器官的衰老。

适度的体力活动,可加大肺活量,可促使心肌加强收缩,增加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

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体力活动所造成的轻度疲劳。

还能解除神经紧张,能促进睡眠。

适度的体力劳动能增强肠胃道分泌和蠕动,增进消化,促进食欲。

据调查统计,坚持适当体力活动的人,比久坐不动的人心脏肌肉发达,心脑血管功能健全,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肥胖等发病率也较大。

实验证明,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防止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1.2.4体育健身活动,增进健康 

人们的活动中有许多内容就是体育俊身活动,如跑步、舞剑、太极拳、健美操、气功、打球、跳舞等。

体育健身活动与体力活动有所不同,它是有目的的对身体的某些部位进行锻炼,以增强其功能。

体育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促进各组织器官的“动”:

肺动促进呼吸,心动促进行血、肝、胆、胃脾动促进消化。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身体各部分肌纤维交粗,使肌肉发达有力,能增强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能增强心脏收缩力量;

体育活动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运动时肌肉有规律而切、调地收缩,各种刺激传达到大脑,大脑又发出各种动作指令,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

因此,长期坚持体育活动,使人反应敏捷,动作轻松、迅速。

第二节老年人康乐活动开展的有关理论

人进入老年之后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特别是生理机能的退化,使得老年人的活动能力相对于年老前衰退了许多,于是在对于老年人是否应继续参与各类活动(包括社会活动)上存在着不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的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来看,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意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普遍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以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水平已成为各国老年工作者(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

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人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做好的诠释。

实际的老年社会工作业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2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工作者所肯定。

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

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

有些老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

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人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

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一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

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

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

也就是说,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然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2.3连续性理论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他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

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

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的在家里。

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

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

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

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

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第三节康乐活动开展的方法与技巧

3.1老年个案康乐活动

3.1.1老年个案康乐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

老年个案康乐(下面称个案康乐)主要适用于不大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或活动能力缺失较严重的老年人(如长年卧床、四肢活动能力缺失等老人)。

这部分老年人的康乐活动主要由工作人员或老年志愿者以语言或简单的活动等形式开展。

由于这部分老人群体存在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在开展工作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1)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

如果我们在观念上就对老人持排斥和歧视的态度,使他们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觉得他们老朽、昏庸、无能,只能消极的适应生活,那么,我们就从根本上无法从事这部分老年人的工作。

只有我们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人,我们才会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帮助去改变老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又一个幸福的晚年。

(2)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这一原则是保证以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康乐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那些与老年人接触时,持不批判态度并给予案主积极支持的老年工作者,才可望与老人建立信赖关系。

工作者要真心地去关心老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做出积极的反应,老年人从这种回应中得到安慰,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单,这样方能营造一个让老人自由倾诉的环境氛围。

当然,也只有那些有意愿交流的老人才愿意参与此类活动以减少心中压力。

因此,对那些无此种愿望的老人,我们尚不去强行建立某种关系。

(3)有耐心、多鼓励。

老人有多种性格。

有些老人性格内向,寡言少语;

另一类老年人则可能表现出喋喋不休,自顾自地不停说话。

面对这两种老人如果工作者表现出任何不耐烦和反感的情绪,都将损害工作人员与老人的关系从而使下面的活动无法继续进行。

对于沉默寡言的老人,在开初交谈时可先聊一些与他有关的日常小事,让老人感到你对他真诚的关心,以后再把话题继续深入下去。

对于反复唠叨、说话罗嗦的老人,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这事你已经提及过了,我已知道”。

但语气要委婉,否则会使老年人感到自讨人厌。

除了耐心以外,辅导员还需多鼓励案主,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小成绩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比如语言功能严重受损的老人他会发出简单的喊叫,我们就应对此给予鼓励和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

但切忌不符合实际的奉承和过分的夸奖,让老人感到你在敷衍他,是不真诚的。

在进行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活动时,工作者一般不要随意打断老人说话。

(4)让老人自我选择、自我决定。

在老人参与活动时,有时需要老人自我做出决定,这时工作者的角色只是协助者的角色,而真正具有作决定权力的是老人自己,这样才能让老人在与工作者交流和活动中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个别化原则。

许多国家的调查表明,人们总是很容易按照某种固定的类型和范畴去理解老年人,认为老人大多残弱、贫穷、孤残、固执,而老年人实际的状况要比人们想象的好得多。

尽管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会带来生理心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千变一律地按统一模式发生在每个老人身上。

有些60岁的老人可能比30岁的年轻人在生理更健康、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新事物。

一些老人健康、健谈且风趣幽默,欣然接受老之将至;

一些老人则可能唠叨抱怨、心灰意冷。

有的老人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有固定的目标,自修大学课程,参加各类活动;

有的老人则终日无所事事,愁闷着等待天黑。

事实上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因此,为不同老人安排活动时应考虑到服务老人的个人特点和需要而安排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活动。

3.2老年个案康乐活动中言语性康乐活动的开展技巧

与老年人进行言语性交流,找到一个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很重要。

好的话题能很快使老人激发谈话的兴趣,消除谈话双方的拘束感,使老年人有一种满足感,对工作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使谈话进一步深入。

许多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