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文档格式.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7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场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给人们欲望的满足提供了目不暇接、花样翻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这种消费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很容易以为欲望得到越多满足、得到越高层次的满足就越幸福。
于是,物质享受幸福观便流行起来。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
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
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
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
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我实现需要。
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
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
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
(节选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1.下列关于“幸福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源占有幸福观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越幸福,把幸福与占有资源混为一谈,其错误在于把幸福的条件当作幸福本身。
B.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是当前在我国公众中非常流行的两种幸福观,但毋庸讳言,这两种幸福观都是有失偏颇的。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福,但其危害程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种流行的幸福观都存在一定偏颇,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导致人生异化。
B.受物质享受幸福观支配的人难以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相反,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直至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C.追求物质享受并没有错,物质享受幸福观错在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满足人的其他需要,这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
D.如果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充满乐趣、创意和魅力,那么他就是幸福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本身就是利益且可以带来更大利益,故而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B.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古已有之,这在人性中有其根源,但在今天它们变得十分大胆直白,这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C.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消费主义的盛行,不断刺激和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对物质享受幸福观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D.资源占有幸福观容易导致人生异化,使人被占有欲控制;
且占有欲会不断膨胀直至充斥人整个心灵,从而使人成为贪欲的奴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澳门的心
许锋
以前去过几次澳门,但是还想去。
就想在街上走一走。
我是北方人,小的时候见不到什么水,眼旱得很。
澳门的水阔得很,无比的浩渺。
在海上远眺岸上的高楼,好似活活地长在水里,像我的故乡的土里茁壮生长的葱、玉米和树。
漫山遍野仿佛都是水。
一团团白的云,在楼与楼间,楼与天间,天与水间,两岸间,由着性子轻盈地游弋,让生于北方的我的眼里灌满了自卑与羞涩。
美,的确会因水而生。
在水一方的城美得令人窒息,它让人目光盈盈,仿佛含着笑——或者伤,或者悲,或者痛,杂糅着海水一样丰富的情愫……
从码头出来,几步就入了城,那是所谓的城,我心中的城,它没有城墙,不要拾级而上,或者费劲地攀援、跳跃。
我们似乎是在非常不经意之间,以不假思索的状态进入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
像是回到故乡一般自然,没有大动静,风一样无痕。
我认为只有行走才是与城市私语的最好方式。
其实不管在哪一座城市,你都不要习惯于走马观花,一掠而过。
不管城市有多老,多神秘,多朴素,只要我们有耐心,用轻轻的、友善的、谦逊的步子和目光走过那一条条街,一道道巷,一种说不出来的很奇妙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
你甚至会产生错觉,自己就是城里的人,本地的居民,土著——一个一点都不伟岸的父亲,拉着女儿的手,在街头若无其事地徜徉,在超市里选一种水果,真是一股说不出的幸福。
澳门的老城是标准的“市井”制式。
你看,前后左右四条道,差不多一致的长度,将中间围成一个方方正正的格子。
格子里面、上头住人,格子四周都是店,格子上空都挂着这样那样的牌子,许多老字号“悬”在半空。
一个一个的格子,由着我们一个一个地转。
“巴掌”大的岛屿,买与卖之间,是澳门人的生活,在这里,似乎无人不言商。
为了生活,不管是二十岁的少女、六十岁的老者、来自菲律宾的年轻打工者、川妹子或者湘妹子,都会无比的勤谨与和气。
离开人声鼎沸、人头簇拥之处,深入幽静的偏巷,在清淡寂寞得能落几只麻雀的地方竟也见到地上摆着几件“古董”,几本旧书……我们转了很多个格子,转得几乎迷了向,一直转到夜幕时分。
我们的心像老街一样和气,像那些经历了岁月和人烟的格子、店铺一样朴素与敦厚。
在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当我们的脚正要迈出去时,有车驶来,我们本能地退回,那车却无声无息地停了下来,里面的人默默地看着我们,像绅士或者淑女。
这样一个镜头,充盈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胸腔——对,那一刻,车、人,所有的,连空气,都给一个不相识的生命让出了宽阔的空隙。
我拉着女儿的手,轻轻地对女儿说,这才是城市的心,你要多到这样的城市来。
夜里,我从一座高楼的二十一层的某一扇窗注视这座城市。
目光所及之处灯火辉煌。
我知道,这座城市丝毫不会感受到一个陌生人的呼吸与心跳,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世事更迭,并非麻木,而是宠辱不惊。
只是,我愿意细细感受与聆听它的呼吸与心跳,像回到老家,急切地抚摸那一草一木,感受它的温度与湿度;
越过沟壑,爬上山冈……在高处眺望。
我们继续在城市行走,可能像几个探险者,却不是在探险。
是探索或者探求。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7·
6,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澳门的城临海而立,既是所谓的城,也是心中的城;
老城是标准的“市井”制式,街道、商店都给人以和气、沧桑又不乏古朴之感。
B.作者说行走才是与城市私语的最好方式,用轻轻的、友善的、谦逊的步子和目光,耐心地走进一座城市,我们就能成为城里的人。
C.第六段运用细节描写,写出澳门人的温婉知礼;
“让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澳门人心中那种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敬畏与尊重。
D.全文以作者行踪为线索,为澳门而歌,形散神聚,情感真挚而不矫饰,文笔细腻而不冗繁,表达了对澳门这座城市由衷的喜爱。
5.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澳门的?
请结合文本概括。
(5分)
6.结尾作者自称探险者,却说不是在探险,“是探索或者探求”,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
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
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
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
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
贼义之,乃释而去。
由此显名。
东诣太祖。
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
太祖遣诣柳城。
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
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
峭王大会群长,问招: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
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忠曰:
“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
”招呵忠曰:
“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
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
峭王惊怖,左右失色。
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
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
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
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
招出,大破之。
寇贼静息。
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
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
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
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C.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
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下、台端”等。
B.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
古人习惯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C.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尊称“太守”。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D.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周代叫庠,商代叫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
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
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