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0048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Word文档格式.docx

2、社区背景

上海市历城中学位于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区居民服务设施齐全。

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促使上钢社区的交通、市政建设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目前,上钢社区迎来了“后世博”时代,央企总部、会展中心、歌剧院等将陆续落户其中,这必定将进一步提升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创设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与此同时,上钢社区也是新区老龄化人口较为严重的社区之一,适龄沪籍入学人口严重不足,导致学校70%以上生源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二)学校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上海市历城中学始建于1980年,原隶属于南市区,1993年划归浦东新区。

学校刚开办时为完中,1990年停办高中,1993年恢复高中招生。

2004年,由于新区教育布局调整,学校再次停招高中学生,目前为公办初级中学。

学校位于浦东新区昌里路350号,毗邻世博园区,交通便捷,占地面积11600M2,建筑面积10420M2,校园环境整洁,文化氛围浓郁。

学校有完备的各类实验室及专用教室,信息教育设备完善,所有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连接宽带网络系统。

图书馆、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均达到了规定标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学校有17个教学班,在籍学生总数474人,主要来源于学校所在的上钢新村地区,其中70%以上的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在编在岗教师50人,男教师12人,占24%;

女教师38人,占76%,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47人;

具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9人;

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区骨干教师2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年龄结构以四十岁以下青年教师为主,有23人,占46%,富有热情和活力,整体素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发展的有利契机和优势

(1)坚持依法办学。

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经验积累,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特点的规范有序、运作协调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定期召开教代会对学校管理起到监督与促进的作用,《历城中学管理制度汇编》保证了学校的规范管理,为每一岗位设置岗位责任书提高了岗位绩效。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

目前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年富力强,乐于学习,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发展空间较大。

(3)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

近几年来,学校加入上钢学区,参与学区化办学,充分利用“家、校、社”的各种教育合力,成效初见端倪。

定期与家长、社区和共建单位会商,深入合作。

部分共建单位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以校外辅导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法制案例宣讲和联谊活动。

上钢社区学校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拓展型课程资源,参与学校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大大丰富并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4)“后世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学校周边将聚集大量的央企总部、会展中心,这必将大大提升上钢社区的教育文化软实力。

学校周边的人文素养,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教育资源也将逐步得到改善和丰富。

另一方面,大量“高、精、尖”人才的聚集,也必将对学校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3、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1)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教职工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从而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虽然比较合理,但是中年骨干教师,学科领军人才相对较少。

年轻教师虽具潜力和活力,但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从合格教师向优秀、骨干教师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学校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优秀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以保持人力资源持续衍接。

(3)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其他义务教育学校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所在上钢社区人口老龄化,又因世博动迁人口导出,上海户籍适龄入学的学生逐年减少,部分优秀学生择校,学校随迁子女的占比较大,他们流动性强,学习动力不足,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内涵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办学理念: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及政府对义务教育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已由学校硬件的改善转化为学校软实力的提升,由追求学校基础竞争力的提高到追求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这主要包括学校的人力资源力、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度、学校办学特色和品质及学校文化力等。

鉴此,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是:

优化队伍提升品质融合发展和谐共赢。

优化队伍:

人力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从根本上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兴衰成败。

因此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

学校要办出品牌、办出特色和质量,归根到底离不开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学校将优化队伍作为学校发展之本。

在致力教师个体专业素养发展的同时,着重提升教师的主动学习能力,打造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力,最终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善于学习、富有进取、乐于合作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提升品质:

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特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

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我们将办出特色,提升品质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积极创建学校艺术、体育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以基础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为重点的学科特色的打造,努力培育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为载体,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德育特色,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学校个性特色的发展和办学品质的提升。

融合发展:

融合教育﹝Inclusion﹞,承继于「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原本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我们提出的融合发展既是针对学校随迁子女较多,急需更好的融入国际大都市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遵循现代教育发展重大趋势之一------教育生活化与生活教育化,教育与生活、社会的高度融合的需要。

通过融合发展促使本地学生与随迁子女的融合,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彼此取长补短,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促使教师与全体学生的融合,在了解学生基础的前提之下制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既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同时也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促进学校与社区融合,既充分利用教育外部资源(家庭、社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又使学校更好融入社区,借力上钢社区后世博的发展机遇,促进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

和谐共赢;

“和”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强调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和谐”则为和睦协调,强调矛盾各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

学校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学校各种要素、教育环境、人际关系及身心和谐的基础上。

因此,学校将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从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社区等各方面入手,努力构建合作交流、和谐共赢、和衷共济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力,最终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二)主攻方向

1、完善的目标管理体系是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师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修订、健全和整合学校各项制度,建立更符合课改理念和我校实际,能有效促进师生发展的较完善的发展性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切合我校实际的科学而规范的目标管理体系,从管理上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2、优化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历城中学发展至今,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明显提升,虽然学校个别学科还存在结构性缺编,但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上的缺少转化为如何不断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之早日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转化为如何扩大骨干群体并充分发挥现有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转化为如何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以不断发挥团队优势,形成师资队伍的合力。

因此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基础上,重点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团队合力,并逐步形成学校教师的骨干群体,从而依托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诉求日益强烈。

尽管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依然很重要,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价值追求,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未来直面21世纪的新挑战,去适应乃至驾驭当下和未来的社会环境,就必须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更加重视人和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融合,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存、学会做人”。

而要做到这些,则必须通过学校丰富的课程体系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加以落实。

因此,学校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努力为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构建和谐共赢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追求的愿景。

学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未来的学校发展中,我们将构建和谐共赢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和谐是发展的基础,共赢才是发展的目标。

我们将以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构筑共同愿景,加强沟通协调,增进信任与认同,形成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的身心和谐,最终形成和谐共赢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学校、家庭、社区共赢,使学校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家园。

三、发展目标

(一)学校发展目标: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善于学习、富有进取、乐于合作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构建和谐共赢、和衷共济的校园文化。

形成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核心的艺体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将学校办成教育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社区声誉较高的新优质初级中学。

(二)管理体制目标:

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打造一支群众信得过,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中青年干部队伍。

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条例,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规范、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构建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校园文化,逐步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化。

(三)教师发展目标:

以学习型组室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学校的学习力。

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基础,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团队合力是学校发展的优先战略。

学校将以课改理念为指引,校本研修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为手段,引导教师不断增强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努力成为教育理念新、专业素养高、合作意识强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教师。

(四)学生培养目标:

努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关心社会,孝敬长辈,悦纳自己、乐于助人、向善向美的良好品德。

努力使学生成为善于交往、乐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