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9240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科学有趣地科学课可以这样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们常常把作业中问题比较多的习题圈出来,用自己的一套解题方法整理思路,然后再到课堂中去分析,但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能领悟、不愿思考、不想听。

但如果把习题中的实验“做”出来,在学生“哇”的表情之后,他们听课和思考的效率会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做”习题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科学习题,因模型与学生经验脱节,学生感到空洞、乏味。

如教师能在分析习题先做个小实验必能触动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的欲望。

  例1:

我们试着做一个游戏:

将磁钢M固定在铁块C上。

用手将一元硬币B1、B2叠在一起.竖立在磁钢上端.如将手指稍稍松开一小段距离。

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硬币的上端将(填“合拢”或“分开”)。

这是因为硬币被,且两个硬币的上端(填“异”或“同”)名。

  这道习题对学生来说距离很近但又很远,近的是似乎能马上动手做一下,但远在现在很少有学生能利用器材动手做游戏。

本以为这题比较简单,我就请学生帮我分析,但奇怪的是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

没办法,我只能按照磁化的理论进行分析。

课后我把这个实验做了一遍发现效果很好,在另一个班我就现出示这个实验,让他们见证奇迹,当我把手放开之后学生“哇”的一声,我问“为什么会这样?

”与前一个班不同的是,这时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而且分析得非常科学。

我还问了一个拓展问题“为什么两个硬币的下端没有分开,它们也是同名磁极啊?

”学生答到“磁钢给它们吸引力比较大”。

  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释放学生的潜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纠正错误的前概念,构建正确的知识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已形成了大量的知识经验,这就是前概念。

其中错误的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建构会起干扰作用。

特别在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会彻底地暴露出来,教师也很难用理论来纠正,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以“理”服人。

  例2: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经常转播一些重要的象棋或围棋大赛。

在复盘讲解时,棋子被吸附在竖直放置的磁性棋盘上保持静止,如图所示。

此时棋子不掉下来的主要原因是〔 〕

  A.它受到磁性棋盘的吸引力

  B.它受到磁性棋盘的静摩擦力

  C.它对磁性棋盘有吸引力

  D.它对磁性棋盘的静摩擦力

  很多学生受前概念干扰,选择A。

我们则通过分析棋子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使学生明白棋子处于静止状态则运动状态不变,那么在竖直方向上必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其中一个是重力,另一个就是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

无奈的是,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内心是不服的,以后出现类似的习题还是被前概念支配。

[1]基于此,我做了如右图所示实验:

取一磁铁,下挂3个钩码(刚好能吸在黑板上,黑板变光滑后容易掉下来),先吸在某一区域不掉下来;

然后,在旁边区域涂上色拉油,把磁铁贴在涂有色拉油的黑板上时,磁铁与黑板的吸引力大小不变,但因表面变得光滑,摩擦力变小,小于重力,所以磁铁下滑,进而说明磁铁贴在黑板上不是吸引力在起作用,从而否定了学生的前概念,构建起正确的知识。

  3、直观、客观、动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初中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时期,处于“过渡期”的中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通常需要借助事物的表象做支持。

学生在分析习题时把习题中的文字转化为直观动态的科学情景还是有一点难度,往往不能把握其本质,习惯于强行识记,当条件发生一些变化就不知如何分析,而是用乱套公式。

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实验展示直观动态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情景。

  例3:

小明为研究“吸管中的饮料是被吸上来的、还是被压上来的?

”这一问题,设计了如图实验。

当用力推注射器活塞时,广口瓶内的气压将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直玻璃管内的气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此实验_____(选填“能”或“不能”)验证“饮料是被气压压上来的”这一结论。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素材,即可动态展示上升过程还可展示下降过程,也能让学生观察、分析,深刻理解大气压。

我用了一根大约50cm的玻璃管,并在水里滴了红墨水,实验步骤如下:

  

(1)推动注射器活塞向瓶内打气,使玻璃管内水柱上升到一定高度。

问学生:

是什么力量使水柱上升?

如何继续使水柱上升?

  

(2)继续慢慢向瓶内打气,当水刚好达到玻璃管顶端时,让学生用皮塞堵住。

  (3)问:

要使水柱下降怎么办?

然后拿掉注射器,捏住橡胶管缓缓放气。

  (4)当气放完后,问学生:

为什么管中水柱没有下降?

如何使水柱下降?

  (5)再装上注射器抽气节,当看到水柱下降时,问学生下降的原因。

  (6)当水柱下降到一定高度时,拿掉注射器,捏住橡胶管问学生,我一松手水柱高度会怎么变?

为什么?

  (7)拿掉玻璃管顶端的皮塞,又会样?

[2]

  通过这动态的过程,层层设问,学生不仅对“吸管中的饮料是被吸上来的、还是被压上来的”已非常清楚,而且对大气压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4、师生共探,唤醒教师“童心”

  科学教师理论功底扎实,遇到任何习题都能用科学知识分析得滴水不漏,因此好多教师丢掉了儿童般的好奇心,对科学世界中的神奇现象已熟视无睹。

但缺乏好奇心的科学教师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对教学失去激情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唤起教师儿童般的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不能靠别人来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只能靠教师自己,而科学习题中的新奇实验就能起来这样的作用。

  例4:

预测下列实验可得到什么结果?

  不少的学生受前概念的的影响会预测三组实验都不燃烧,就是预测2会燃烧的学生心里也怀疑“白磷在水里怎么会燃烧”。

好多教师则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但我相信好多教师是没看到过白磷水中燃烧现象的。

出于好奇心我在教室里演示了这个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冷水和白磷,并通入现制的氧气,通过20秒左右的观察发现白磷不燃烧。

在另一支试管中放入开水和白磷,观察发现白磷也不燃烧。

接着我将玻璃管靠近白磷并通入现制的氧气,由于是第一次做这个实验白磷的量没控制好,一开始是白磷的碎末在燃烧,燃烧的时间很短、火光很弱,只有前排能看到。

为了让学生都看清,我放了一块稍大的白磷进去,不一会儿奇迹出现了,白磷在水中火光一闪“爆炸”了,把玻璃管震断了,我“哇”的一声激动不已。

学生也被我的激情感染,脑子中“水里怎么会燃烧”的前概念已经烟消云散。

  其实科学习题中好些是我们教师没有亲身体验过的,只要我们做一下,儿童般的好奇心必能被唤醒,激情必将被点燃,教书的心态也会大大改观。

  二、师生“做”习题的原则

  科学习题中许多是可以做实验的,但不是每题都要通过做实验来分析。

首先,时间不允许。

其次,学生容易“审美疲劳”。

所以必须对能做实验的习题必须进行筛选,我们认为能“做”的习题应符合下列原则:

  1、趣味性原则

  习题中的实验应具有新、奇、疑的特点,能吸引学生眼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典型性原则

  习题中的实验应是课程标准中基本概念、原理的应用,而且应该选择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实验进行演示。

  3、启发性原则

  习题中的实验应能使学生进入实验情景,能使学生对以往不清楚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有豁然开朗之感,或能使学生的知识发生迁移,提出了创造性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4、操作简便、现象立现原则

  习题中的实验应该器材易寻、操作简便,最好是学生能利用身边的东西亲自操作的,让学生“做”中学。

同时习题中的实验现象应明显,而且应能立刻显现,对于耗时比较多的实验要慎重考虑,或让学生课后完成。

  三、师生“做”习题的策略

  我们往住有这样的经历,一张试卷分析一节课可能还没分析完,那来时间来做习题中的实验。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有心“做”习题,这不是问题。

通过实践,个人认为可以有以下策略做:

  1、习题中的实验放入新课教学中

  不少科学教师在上新课前会把习题做一遍,从中发现疑难问题。

在新课中提出这些问题并分析之,这固然很好但不够生动。

如能把习题中的实验融入到新课中不但习题解决了,而且能让课堂生动有趣。

  例5:

小明在厨房里往保温瓶里灌开水,当即将满时在客厅的妈妈说“水满了,小明”小明很疑惑妈妈又没看到怎么会知道水满了的,你能帮小明解释吗()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这道习题我把它作为新课引入的素材。

我开玩笑地跟学生讲:

“今天老师在后脑上装了个感应器,谁在我背后不认真我都能感觉到。

”学生普遍不信,我就让学生用水壶往热水瓶里倒水,而我背对它。

当即将满时我说“停,满了”,再让学生检查热水瓶……

  当然不只新课引入可以用习题中的实验,只要我们精心准备,课堂探究中也可以利用习题作为素材。

探究燃烧的条件,我们通常采用右图所示的实验,在薄铜片上放红磷与白磷,在热水中放入白磷,根据对比得出燃烧的条件。

但在做例4时学生还是不相信白磷在水里会燃烧,因为他们没有亲眼看到右图水中的白磷燃烧。

所以在第二次上这个内容时,我索性把例4中的习题作为探究的素材,设计如下图:

  这个设计变量与控量非常清楚,比原先的设计更科学合理,而且还让能学生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的现象,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2、遇到问题,随手实验,培养“做”习题意识

  平时习题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可“做”的习题,这时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对于有深度的习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实验。

  例6:

(09杭州中考)重100牛的水可以产生的最大浮力为()

  A.一定小于100牛B.一定大于100牛

  C.一定等于100牛D.可以大于100牛

  由于我们平时做实验时总是把一小块物体放入大量的水中,所以学生错误得以为所谓排开水的体积,是指“实际有多少水被挤出去”。

虽然我们可以用上图进行分析,但我们知道很多同学还是会疑惑。

就这个问题我们几个科学老师讨论了一番,最后我们是这样做的(如右图):

准备两只一次性塑料杯,甲杯内所装的水比乙杯内装的水少得多(乙杯中的水染成红色),然后把乙杯放入甲杯的水中,乙杯漂浮。

  例7:

小红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简易吊车,她想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这种简易吊车直立在地面上的支撑直杆所受的力。

回家后,她找来一根细绳和一根塑料直尺,仿照简易吊车的结构组成如图的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在A处挂一重物时,绳对手指以用杆对掌心均有作用力。

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在中午自修时许多学生问这个问题,我就跟学生讲把你们的胶带搓成绳,按题中要求自己“做”一遍,体验后大多数学生能够选出D。

  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最可怕的是,同学们会变成人云亦云、死记结论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