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9080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6单元《认识图形一》有趣的拼搭教案6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本单元学习的数的认识以及刚刚学到的立体图形的认识都是本课实践活动的知识起点,生活中学生也有一些滚球、玩跷跷板、搭积木等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预习设计

找找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带一个过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预设:

2分钟)

1.学生根据四种立体图形说一说。

2.认定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15分钟)

(一)滚一滚

1.猜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并说说想法。

2.验证猜测。

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交流验证。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4.学生举例子。

(二)摸一摸

1.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2.分小组摸,请每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预设10分钟)

1.堆一堆

分组体验,交流验证,

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2.搭一搭

提出问题;

分组体验;

汇报交流,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3、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

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

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5分钟)

必做题:

用准备好的材料拼搭出一个作品。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板块一】

1.上节课我们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

(学生说,教师相机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2.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不好?

谁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就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花。

3.板书课题:

有趣的拼搭。

(板书)

【板块二】

1.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小朋友都开动了脑筋,到底谁猜得对,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台实验给大家看的?

3.教师参与到弱势小组进行现场指导,询问结果,启发思考。

4.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像圆柱和球这样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

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1.讲述:

看着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一位老爷爷可高兴了。

(出示木偶:

圣诞老人)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什么好礼物吗?

2.提问:

请小朋友说说摸到的感觉,长方体、正方体摸上去感觉怎样?

圆柱和球摸上去呢?

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圆柱和球摸上去感觉一样吗?

3.老师先来出一个谜语,什么形状圆圆没有边,没脚随处走。

小朋友你会编吗?

【板块三】

1.提出问题:

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动手实践一下,看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教师参与到弱势小组,指导操作。

2.你会搭哪些东西,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搭得最漂亮,合作得最好。

【板块四】

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作品。

今天这节课,你又交到了哪些好朋友?

你都认识他们的样子吗?

作业

设计

五、课堂检测反馈(预设8分钟)

1.课堂作业:

《一课一练》P24第1~3题。

2.每日一题:

(1)一共有(  )个图形;

有( )个,

有( )个。

(2)从左数起,

是第(  )个;

从右数起,

是第(  )个。

(3)第(  )个、(  )个是

【板块五】

整体练习,全班校对,反馈错题,细致分析,追问错因,及时纠正,即时巩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帮助。

附送:

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11~20各数的认

识》教材内容说明(新版)冀教版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1~20各数的过程,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能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个十)”,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

2、能够用符号或词语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能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编写说明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各数和10以内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包括数、认、读、写11~20各数,知道“10个一是一十”,20以内各数的组成和进行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对于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在入学前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11~20各数的写法和组成。

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典型事例和活动。

如,第60页的抓花生,先估计,再数;

第61页装鸡蛋的托盘;

第63页的摆小棒等。

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熟悉的事物动手、动脑做的过程中,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体会11~20各数的特征,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11~20各数表示的事物。

本单元共安排3课时,内容编排如下:

课时

内容

素材与活动

第1课时

数、认、读、写11~20各数

1.水果架上的各种水果

2.抓花生米、数数

3.鸡蛋托盘图

第2课时

11~20各数的组成

1.摆小棒

2.用计数器表示数

第3课时

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猜纸片盖住的小棒根数

2.比较糖果的多少

第1课时,数、认、读、写11~20各数。

教材设计三个内容。

首先呈现一幅水果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几种不同水果的实物图,通过数学生熟悉的水果各有多少,达到数11~20的数的目的。

第二,设计了“抓一把花生米,数一数有多少粒”的数数练习,通过“抓——数——再抓——再数”这样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反复的过程来丰富数数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数数的能力;

第三,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每盘放10个鸡蛋的托盘这一典型事物,在数一满盘和不满盘的鸡蛋一共有多少个的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体会20以内数的组成。

本节课安排了“身边的数学”,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公交车、门牌号等,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积累了一些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熟练地点数11~20各数;

学会11~20各数的读、写。

课堂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抓、数花生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数,一方面激发学生估计、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利用装鸡蛋的托盘认识11~20各数时,不要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重点让学生了解10个再加一个是11个,11个再加一个是2个,进而认识10个和2个合起来是12个。

让学生直观感知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身边的数学”中,只要学生能发现情境中的数,说出这些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

如,公交车上的数字14代表是这辆公交车是14路。

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身边的数。

第2课时,llr_20各数的组成。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是“用小棒表示数”,活动二是“用计数器表示数”。

“用小棒表示数”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数出13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接着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做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13根”,启发学生在上一节课利用托盘图认识11~20各数的基础上,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或捆成一捆,知道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进而认识“10个一是一十”。

接着安排了第二个活动“用计数器表示数”。

这里是第一次出现计数器,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认识计数器的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然后,以用计数器表示14为例,让学生了解用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

个位上1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1颗珠表示1个十。

本节课的教材安排,打破传统教材先认识个位、十位,再通过用计数器表示的数字或小棒来认识11~20各数的组成和“10个一是一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经历“10个一”用“1个十”表示的过程,体会“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另外,用计数器表示数,重点不是认识数位,而是让学生在摆小棒表示十几的数的基础上,明白1捆小棒可以用计数器十位上的1个珠子表示。

课堂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学习重点,让学生经历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第3课时,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用小棒表示11至20各数”,呈现了“1捆小棒、一张纸和1根小棒”的图,提出“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根”这个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在学生“猜数”活动中,加深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

第二,在猜数、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和数感。

活动二是“比一比”,选择学生熟悉的糖果作为比较两个数多少的事物,在学生已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从比较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进一步学习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学生做起来都没有太大问题,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如,“用小棒表示11至20各数”的活动,要让学生理解“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有几根”的意思。

这个问题需要两个方面的知识基础,一是知道看到的小棒是几根,二是知道11~20有哪些数。

课堂活动中,在学生了解已知的小棒是l1根以后,先讨论纸片盖住的小棒最多是几根,最少是几根,再猜还可能是几根。

活动二“比一比”,在学生用语言描述“18块糖比15块多,15块糖比18块少”的基础上,重点讲用>和<表示两个数的大小,课堂活动中,学生回答“谁多谁少”的问题后,教师讲解,红红的糖比聪聪的少就是说15块比18块少,也就是15比18小,可以用<表示出来:

15<18;

15小于18还可以说成18大于15,用>表示出来:

18>15。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

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考查,给学生提供数数、认数、用数表示事物的空间。

在动手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考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或教师自己设计的同步练习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考查。

●目标2的评价。

一方面通过教学活动考查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语言表达,另一方面结合书本上的题目和内容考查,也可以另外设计比较大小的题目来考查。

●目标3的评价。

主要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进行,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愿意向他人交流自己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到愉快的学习体验。

是否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有好奇心,是否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