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8810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博往年试题文档格式.docx

5.苦橄岩:

一种稀有的、富含橄榄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

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橄榄石,少量为辉石,另外含少量斜长石、角闪石和金属矿物等。

常产于玄武岩系底部,与苦橄质玄武岩共生。

(见教材第六章,第141页)

6、紫苏花岗岩:

一种以含有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岩,最早发现于印度南部,最常见于早前寒武纪陆核区。

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共生。

最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紫苏辉石。

(见教材第九章,第183页)

7、固相线:

岩石刚刚开始熔融或者结晶完全结束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

在二元系中,固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固相线为一个曲面。

(见教材第五章,第107页+XX词条)

液相线:

岩石完全熔融或者结晶刚刚开始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

在二元系中,液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液相线为一个曲面。

8、固溶体:

9.滑动反应:

在给定压力和流体成分条件下,反应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呈渐变关系,这种反应称为连续反应或滑动反应。

(见教材第二十二章,第455页)

10.变质相系:

某个具有特定P/T比的地区所包含的变质相的系列。

(见教材第二十三章,第479页)

11.后成合晶结构:

变质岩中的一种结构。

先成矿物被后成矿物反应边包裹,当反应边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并呈细小蠕虫状时,称其为后成合晶。

(见教材第二十一章,第431页)

12.铂族元素:

属元素周期表第Ⅷ族元素,是一类珍稀元素,包括钌、铑、钯、锇、铱、铂六种元素。

(见XX词条)

13.次火山岩相:

即次火山岩的产出面貌。

次火山岩是分布于火山岩区,与火山活动同期形成的一种超浅成侵入岩,侵入深度一般小于0.5Km。

与火山岩外貌相似,但结晶较好,多呈小岩株、岩瘤、岩脉及其它小型侵入体产出。

(见教材第二章,第29页+XX词条“次火山岩”)

14.磁铁矿系列花岗岩:

日本学者石原舜三1977年根据不透明矿物的含量将花岗岩划分为磁铁矿系列和钛铁矿系列。

其中磁铁矿系列花岗岩被认为形成于高氧逸度条件,氧化矿物含量高,其中90%以上为磁铁矿。

(见教材第九章,第186页+论文-马乐天)

15.细碧角斑岩:

由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等喷出岩组成的一个岩系,富钠、致密,斑状结构,斑晶以钠长石为主,基质为隐晶质结构。

常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作用,一般认为是洋底低级蚀变的产物。

(见教材第七章,第157页+第八章,174页+第九章,186页)

16.金伯利岩:

一种浅成-超浅成、碱性或偏碱性的超镁铁质侵入岩,粗晶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主要为橄榄石,常发生蛇纹石化等蚀变,块状或角砾状构造,呈岩筒或岩脉等小型侵入体产出。

金伯利岩在自然界出露很少,是金刚石最主要的母岩,同时由于其起源于地幔,是研究地幔物质构成的重要窗口。

(见教材第十一章,第220页)

17.鲍文反应序列:

在玄武质岩浆结晶过程中,先析出的矿物因物化条件的改变与剩余岩浆发生反应,使成分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矿物,随着温度的降低,有规律地产生一系列矿物,这个矿物系列即鲍文反应系列。

(见教材第三章,第68页)可加图说明。

18.熔离作用:

指原来成分均一的岩浆,演化到一定温压条件后不再稳定,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不同、互不相溶的岩浆的作用,又称液态不混溶。

(见教材第十二章,第252页)

19.变质流体:

变质过程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与温度、压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变质矿物之中,是变质过程环境信息的客观记录。

(见相应文献,徐学纯)

20.地幔柱:

起源于核幔边界,演化于地幔,在近地表发生壳幔相互作用的圆柱状地质体。

(见相应文献,王登红)

地幔柱:

是一种热物质流,从核幔边界上升,在上地幔深度发生减压熔融,热点是地幔柱在地表的表现。

(见教材第十二章,第238页)

21.安山岩线:

以蛇绿岩套为代表的拉斑玄武岩系列与以安山质火山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钙碱性系列岩浆岩之间的岩相地理分界线,又称马歇尔线。

(见互助百科词条)

22.辉绿岩:

一种浅成镁铁质侵入岩,暗绿或黑绿色,中细粒灰绿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呈岩墙或岩床产出。

(见教材第七章,第151页)

23.糜棱岩:

一种动力变质岩,黑色或暗灰色,具糜棱结构,定向构造。

碎斑呈卵圆状、眼球状、透镜状,发育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带、扭折带等晶内和晶界塑性变形结构。

基质由细小的粉碎或重结晶颗粒组成,具明显面理,呈条带状绕过碎斑。

根据基质含量,分为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三类。

24.变余结构:

岩石保留了原岩结构特点,但成分由变质矿物组成,常见于低级变质岩中的结构。

(见教材第二十一章,第424页)

25.榴辉岩:

主要由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组成的高压基性变质岩,深色,粗粒不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常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

(见教材第二十六章,第545页+XX词条)

26.麻粒岩:

形成于麻粒岩相条件下,具有高温变质矿物组合的各类变质岩石。

(见相关文献,翟明国+教材第二十六章,第537页)

27.高压变质带:

由高压变质岩组成的变质带。

28.蛇绿岩:

一套由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和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石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片,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

(见中科院课程PPT)

29.浅成岩:

侵入深度小于5Km的侵入岩。

岩体一般较小,具细粒结构,隐晶质结构和斑状结构,可见晶洞构造,边部具冷凝边,与围岩不协调接触,产状多为岩墙,岩床,岩盖,小岩株,引爆角砾岩体等。

(见教材第二章,第26页)

30.脉岩:

浅成岩中呈岩墙、岩床、岩脉产出者,统称为脉岩。

其中与深成岩矿物组合相似者谓之未分脉岩,与深成岩成分差别较大者谓之二分脉岩。

(见教材第四章,第98页)

31.苏长岩:

辉长岩类中的一种,中粗粒结构,主要由斜长石和斜方辉石组成。

32.次生石英岩:

中酸性火山岩或次火山岩在火山喷出的含硫热气或热液的作用下形成的富石英的交代岩石。

(见教材第二十五章,第518页)

33.浊积岩:

深水沉积环境中各种重力流沉积物所形成的的沉积岩的总称。

(见沉积岩石学,第377页)

34.结晶分异作用:

指结晶相和熔体相之间分离的过程,包括重力分异、流动分异、对流分异等多种分异机制。

(见教材第九章,第202页)

35.反应边:

早生成的矿物或者捕虏晶与熔浆反应,在其外围生成的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边。

(见教材第三章,第58页)

36.粒状变晶结构:

变晶主要为等轴状、近等轴状颗粒的变晶结构,又称花岗变晶结构。

(见教材第二十一章,第428页)

37.拉斑系列:

38.钾玄岩系列:

又称橄榄玄粗岩系列,处于典型的碱性玄武岩系列和典型的钙碱性系列的过渡位置,富钾低钛,是岛弧、造山带与伸展构造有关的典型岩石。

(见教材第四章,第89页,第七章,158页)

39.挥发分:

岩浆中所含的H2O,CO2,SO2,HCl,HF等易于挥发的组分,它们具有降低岩浆粘度和熔点,携带富集有用元素,形成气成-热液矿床的能力。

40.镁指数:

Mg#=Mg2+/(Mg2++Fe2+)的摩尔数比值,常作为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和判断幔源岩浆的指标。

(见教材第四章,第74页)

41.固结指数:

固结指数SI=100MgO/(MgO+FeO+Fe2O3+Na2O+K2O)(见教材第十二章,第245页)

42.混合岩:

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介于变质岩和岩浆岩之间的一类岩石,由暗色的基体和浅色的脉体组成。

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原岩,但受到一定改造;

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新生的部分。

(见教材第二十七章,第566页)

43.蓝片岩:

典型高压低温变质岩,主要矿物为蓝闪石,变余结构构造发育,由洋壳和海沟沉积物俯冲变质形成,是识别古海沟带的标志。

(见教材第二十六章,第543页)

44.相律:

岩石的矿物组合(相)、化学成分(组分)和物化条件(自由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即p+f=c+2.其中p为相数,f为自由度数,c为组分数

45.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组成的圈层,具有刚性特征,内部结构不均一。

大陆岩石圈一般厚70-200Km,大洋岩石圈一般厚30-90Km,洋中脊中央地带,岩石圈厚度几乎为零。

(见教材第一章,第4页)

46.莫霍面:

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由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名之。

47.A型花岗岩:

非造山碱性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大陆裂谷和克拉通环境。

(见教材第九章,第187页)

48.科马提岩:

一种超镁铁质火山岩,由高镁橄榄石、辉石、少量金属矿物及基性玻璃组成,具独特的鬣刺结构,常见枕状构造,呈岩流或浅成岩体产出。

(见教材第六章,第142页)

49.煌斑岩:

富含自形镁铁质矿物斑晶(主要是黑云母和角闪石)的浅成岩,煌斑结构,多呈岩墙、岩床和岩脉产出,规模不大,但分布广泛。

(见教材第十一章,第226页)

50.配位多面体:

就是把包围在外的质点(配位体)中心联结起来所形成的多面体,既说明了配位数,又说明了配位体的相对位置。

(见矿物学概论,第63页)

51.类质同象:

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的质点所代替,而能保持原有晶格,只是晶格常数略有改变的现象。

(见矿物学概论,第65页)

52.REE元素:

稀土元素的简称(RareEarthElement),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Y等16种。

53.配位数:

晶体中某质点周围与该质点有直接联系的质点数。

54.单变线:

55.矿物干涉色:

56.不溶体:

57.高场强元素:

58.交织结构:

微晶杂乱分布,无定向性或只有弱的定向性的结构,常见于安山岩。

(见教材第三章,第56页)

59.平行层理:

平面状纹层平行层面叠置而成的层理,较之水平层理纹层厚度较大,粒度较粗,多见于砂岩。

(见教材第十三章,第278页)

60.风暴岩:

由风暴流沉积物固结形成的沉积岩,具有丘状交错层理,多见于陆棚环境。

61.软流圈:

岩石圈以下直到300Km深处为低速带,称为软流圈。

软流圈具有高温韧性变形特征,既有固态地幔岩,又有部分熔体。

(见教材第二章,第4页)

62.I型花岗岩:

壳源岩浆和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以含大量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为特征。

(见大地构造45页)

63.变晶结构:

变晶的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是变质岩最普遍的结构类型。

64.球粒结构:

主要由球粒状微晶组成的岩石结构.(见教材第三章,第52页)

二、简答和论述

1.根据酸度可以将岩浆岩分为四大类十二个岩类,请顺序列出这十二个岩类共生组合名称。

答:

根据酸度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等四大类。

十二个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