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7638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Word文件下载.docx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3)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

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①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

②“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深刻教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依法治国;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的建设

1、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方针;

平反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建设完善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982年,确立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

1998年,核心内容: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

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提出: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一国两制”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是完成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③“一国两制”的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实践:

1997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1992年)

⑤汪辜会谈(1993年)

⑥胡连会见---60年后再握手(2005年)

第2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活动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屈辱外交,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残余,取缔特权,奠定新型关系基础。

③“一边倒”---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使新中国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④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

1954年

②内容: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特点:

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2)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过程: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概况:

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提案。

(3)影响:

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②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

(2)主要史实

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中美结束长期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1978年12月,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接受在台湾问题上的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

③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

3、中日建交

①直接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

②过程: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翻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①对中国: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②对国际:

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①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②积极参与联合国和有关多边国际机构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001年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现代史(经济部分)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人民政权的巩固;

③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二是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

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国际形势严峻,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③苏联工业化的影响。

(5)工业化的成就:

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一五计划经济指标顺利完成的原因:

①一五计划的制定符合实际;

②全国人民巨大的建设热情;

③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④苏联的援助;

(6)“一五计划”的意义

①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

②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农业: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③实质: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

②一五计划顺利进行,工业化建

设成果显著;

③中共吸取苏联教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道路。

内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

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确定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

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总路线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但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

②大跃进

表现:

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违反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公有制程度高;

一平二调:

绝对平均主义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后果:

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还破坏了环境。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

(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

文革十年导致国民经济损失严重,但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1973年、1975年经济形势较好。

从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的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①必要性:

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思想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