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7107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2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

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

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

“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⑴地位:

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

(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

活动探究2:

阅读下列材料:

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⑴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⑵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参考答案:

⑴主要内容:

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

主要目的: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

⑵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

②“礼”的学说:

实质:

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B、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④培养目标: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礼、乐、射、御、书、数

C、整理文献:

孔子:

《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思考: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

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⑴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⑵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⑶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

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2、孟子——继承发展

⑴生平及地位:

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⑵思想主张A、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B、伦理观:

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丰富完善⑴生平:

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⑵主张:

A、天人关系:

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B、政治思想: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C、伦理观:

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⑶评价:

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讲析:

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

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道家:

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道学的奠基:

——老子

(1)生平:

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

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2)基本思想主张:

A、万物起源和演变:

“道”。

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C、消极悲观的态度。

问题探究: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⑴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⑵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

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⑴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

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

重难疑点解析:

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

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⑵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②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③哲学方面。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

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

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

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

三.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有教无类;

民贵君轻;

以法为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儒学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教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

儒家学说因顺应、维护社会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