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复习重点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哪些思维能力?
分别解释这些思维能力。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解释: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产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的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6.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7.马克思主义公开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8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9.相对静止的是什么?
(p25)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时间的含义和特点(p26)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一去不复返。
1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33)
第一,人类社会以来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2.联系的特点,基本特征(p35)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1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4)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4.辩证思维方法(p49)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5.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负担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p59)
16.实践的中介,实践的基本特征(p60)
时间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相互运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7.实践的基本类型(p61)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8.时间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2)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9.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p68)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时间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有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6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痛,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21.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p74)
2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与区别(p79)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区别:
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向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3.价值的特性与特点(p85-86)
第一,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第四,多维性
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p89)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5.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核心思想的核心
26.社会存在包括哪些方面(p103)
社会存在也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10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p107)
29.社会意识独立性的主要表现(p108第三段)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0.什么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生产关系(p114)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1.在整个上层建筑中,什么是最核心的(p116)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2.对国家的理解是什,国家的实质是什么,国家的定义(p117)
理解:
国家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性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定义: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33.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及特点(p120)
规律:
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3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5)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基本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容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5.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p131最后一段)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就是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6.社会矛盾的根源是什么(p132)
社会矛盾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它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37.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p135要回答怎么正确运用科技)
积极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的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范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行是;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还有一种情形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是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38.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p138)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39.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是什么(p139)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0.对人民群众的理解(p140从质,量两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41.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什么(p14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追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4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内容,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p143)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即为: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