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6498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ⅰ湘教版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docx

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

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假设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假设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

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

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

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

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

在日

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2.2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

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

成火山锥、火山口等;

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

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

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

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

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洋流

1洋流的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2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

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

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