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3630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1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大含油气沉积试题库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在砂质沉积物中由于波痕的迁移,而且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痕层理。

其形成条件是:

必须有丰富的沉积物,特别是有呈悬浮状态的沉积物不断供给,以致波痕不仅前移,而且同时向上建造成一个相互叠覆的波痕系列。

该类型层理多分布于河流、三角洲及浊流沉积中。

20、沉积层序:

.沉积盆地中的沉积地层是对盆地沉降、海平面、沉积物补给、气候和构造运动综合相应的记录。

其沉降模式和时空上的侵蚀作用产生了地层单元的结构特征。

这种结构称为沉积层序。

21、生物扰动构造:

广义的生物扰动构造即遗迹化石。

生物扰动是生物破坏原生物理构造,特别是成层构造的过程。

生物扰动构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破坏机制,它不仅使不同的沉积物发生混合,而且也将地球化学和古地磁信息变得模糊。

22、双粘土层:

双粘土层为涨潮流砂层与退潮流砂层分别被平潮粘土和停潮粘土层分隔开。

两个相邻的双粘土层所围限的一组前积纹层称为潮汐束状体。

由于潮汐活动的日、月不等量性,双粘土层呈蔬密波状排列,即横向束状体序列。

23、鲍马层序:

浊积岩的沉积相相模式——鲍玛层序

  自下而上分为5个层段:

  A段—递变层理段或块状层理段:

  主要由砂岩组成,底部含砾,向上粒度变细,反映浊流能量逐渐减弱的过程。

  底面发育冲刷—充填构造。

  A段厚度比其他岩相单元厚度大,为递变悬浮沉积的产物。

  B段—平行层理段(下部平行纹理段):

  由细砂或中砂岩组成。

与下伏A段为渐变关系。

  C段——波状层理段(流水波状纹理段):

  由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

以发育小型波状层理为特征,有时见有包卷层理。

与下伏B段呈突变接触。

  D段——水平层理段(上部平行纹理段):

  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

具有清晰的水平层理。

与下伏C段界线清晰。

  E段——泥岩段:

由块状泥岩组成,与下伏D段呈过渡关系。

有时顶部分布有页岩或泥灰岩。

24、不对称波痕:

不对称指数RST>

1的波痕。

不对称波痕与水流方向垂直,其陡坡倾斜方向与水流一致。

25、扇三角洲:

由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26、决口扇:

沿天然堤分布扇形体,由突发洪水造成天然堤决口、沉积形成。

27、边缘海:

又称“陆缘海”。

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的海称为“边缘海”。

28、陆表海:

分布于大陆边缘,占据陆架位置。

其宽度达160-480km,深度达200-350m,海底平均坡度为0.6-3m/kg。

29、前滨和临滨——前滨:

位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为周期性暴露环境。

受冲流带水流(垂直或近于垂直岸线、极浅的往复面状水流)的作用,发育分选很好、具特有的海滩冲洗交错层理的中-粗粒纯净石英砂岩,矿物成分单一,常见有重矿物富集的条带,生物化石缺乏,但常见破碎贝壳,沉积物表面常见波痕、细流痕、冲流痕、原生水流线理、出气孔等,粒度概率曲线上存在两个跳跃总体(冲流、回流)也是其典型特征。

临滨:

位于平均低潮面与平均浪基面之间全部位于水下环境,是浅水波浪作用带,沉积物始终受波浪冲洗和扰动。

30、碎屑滨岸体系(有障壁岛和无障壁岛体系):

障壁岛-泻湖型海岸:

是受波浪、潮汐和沿岸流综合影响的滨岸环境,地形分异明显,为障壁岛(barrierisland,一般为砂坝、沙洲构成)、泻湖、海滩、潮坪、进潮口(tidalinlets),退潮和涨潮三角洲(ebb-andflood-tidaldelta)组成的复合体系。

无障壁滨岸相:

在某些面临开阔大洋、又无障壁岛的沿海地带,如果海底的坡度极为平缓而且水体很浅,大洋的波浪因与海底的强烈摩擦作用,其能量消耗殆尽,因此出现潮控碎屑滨岸。

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类型分为砂质或砾质高能海岸及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

它们的宽度随海岸带地形的陡缓而定。

在陡岸处宽度仅数米,平缓海岸其宽度可达10km以上。

古代海岸因岸线不断迁移,可形成宽而厚的砂质海岸沉积,成为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

31、浪基面:

湖浪所形成的水体波动的振幅随水体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达到1/2个波长时,水体质点运动几乎等于零,故常把此水深的水平界面称为“浪基面”或“浪底”。

32、边缘海,又称“陆缘海”。

33、海底扇:

主要是海底峡谷搬运来的异地碎屑物堆积成的平滑、缓倾的扇状沉积体。

34、内波:

是一种水下波,它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的界面处,或存在于具有密度梯度的水层之内。

在所有的大洋中均有内波存在。

35、内潮汐:

当内波的周期与海面潮汐(半日潮或日潮)的周期相同时,就称这种内波为内潮汐。

36、三角洲类型:

河控三角洲:

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尖头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沼泽较发育。

37、障壁岛:

平行海岸的长形砂体,与陆地之间以泻湖相隔,之上发育沙丘、海滩与临滨。

38、泻湖:

位于陆地与障壁岛之间的半封闭水体,为浅水低能环境,波浪作用微弱,潮汐作用明显,潮坪围绕泻湖周边发育,主要为水平层理泥、粉砂质及泥炭层沉积。

39、冲越扇:

发育在泻湖一侧的扇形沉积体,是在风暴期间,由台风(hurricane)引起的巨浪冲波并越过障壁岛、将从向海侧侵蚀下来的大量沉积物搬运到岛后潮坪或泻湖中沉积形成的扇状砂体。

40、河口湾:

是位于海洋与大陆的过渡带、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外形一般呈漏斗状,其漏斗顶部对着受潮汐影响的蛇曲河道,而向海方向逐渐变宽。

41、潮间带:

位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

潮间坪地势平缓,随潮汐的涨落周期性地暴露,潮流流速缓慢,发育大量的小水流波痕。

此外,潮间带发育许多蛇曲形

42、潮汐水道(潮沟或潮溪):

是潮流进出的主要通道,水道内水深流急,具有非常大的侵蚀力、侧向迁移迅速,为改造潮坪沉积物的重要因素

辫状河道:

出现在河流发育的幼年期,分布于上游河段,河道不稳定,平面形态呈辫状,水流变化大,沉积物呈底负载搬运,所以又称为“底负载型河道(bed-loadchannels)”。

曲流河道:

发育在河流的老年期、分布于中下游河段,河道稳定,较弯曲,水流稳定,沉积物呈底负载和悬浮负载搬运,又呈“混合负载型河道”。

43、河口湾:

44、风暴浪基面:

在风暴浪活动时期,浪基面要比平时低得多,这一浪基面称为“风暴浪基面”。

45、海重力流:

又称密度流,它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的、涌浪式流动的非牛顿流体。

46、等深流:

是由于大洋水团的温盐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环流体系,在两极地带由于冰层和低温的影响,表层海水因密度增大而下降,并沿洋底向低纬度方向流动。

47、牵引流:

是指低粘度、低密度的牛顿流体。

其搬运和沉积作用服从牛顿内摩擦定律。

48、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和产生条件

矿物成分:

高镁方解石、方解石、文石、白云石

产生条件:

高镁方解石:

富镁海水,Mg/Ca>

2:

1

方解石:

Mg/Ca<

1;

温度<

16oC;

PH值:

7~8,盐度<

3.5%。

文石:

Mg/Ca>

温度>

15oC;

PH值>

8,盐度高。

白云石:

古代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

49、结构组成和分类

结构组成:

颗粒、基质、胶结物与孔隙

1)、颗粒:

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团粒和藻粒

(1)生物碎屑:

生物硬体经波浪、潮汐作用破碎、搬运、磨蚀之后再沉积下来的颗粒状物制称生物碎屑。

(2)内碎屑:

是早已沉积于海底的、弱固结的碳酸盐岩沉积物,经岸流、波浪或潮汐等作用剥蚀出来并再沉积的碎屑。

(3)鲕粒:

具有核心和同心圆包壳的球形碳酸盐岩颗粒称鲕粒。

(4)团粒:

或称为球粒,无核心和内部结构的球形颗粒。

由泥晶碳酸盐矿物组成的颗粒,一般呈球形或卵形,内部结构均匀。

(5)藻粒:

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碳酸盐岩颗粒,外形不规则。

(核形石、凝块石)

2)、泥晶基质与亮晶胶结物

泥晶基质:

具有典型的泥状结构

亮晶胶结物:

它是充填于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

由于这种胶结物的晶体清澈明亮,故称“亮晶胶结物”。

3)、孔隙:

原生孔隙:

在颗粒之间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

次生孔隙成岩过程中岩石组分的破裂和收缩、生物化石、碎屑颗粒溶解形成的孔隙。

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

主要以粒屑、胶结物、基质三种组分进行结构分类,按每种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划出岩石类型,再此基础上,再据粒屑类型作进一步细分,并予以综合分类命名。

50、准同生白云岩化:

潮上带蒸发→海水向上运移→温度、盐度升高,文石、石膏沉淀→Ca2+被消耗,Mg2+浓度升高→白云石沉淀。

这些刚沉积不久的表层沉积物,主要是文石。

这些沉积物还是疏松的,其粒间充满着水。

这些粒间水,在开始阶段是正常的海水。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热,蒸发作用强烈,这些粒间水就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

与此同时,海水又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这些疏松沉积物的颗粒之间。

久而久之,这些粒间水的含盐度就变大了,正常的海水就变成了盐水。

从这种盐水中首先沉淀出来的是石膏,也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盐类矿物。

51、内碎屑:

早已沉积于海底的、弱固结的碳酸盐岩沉积物,经岸流、波浪或潮汐等作用剥蚀出来并再沉积的碎屑。

52、台地和生物礁

台地:

指的是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

台地是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

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周围的低地丘陵。

生物礁:

一般所指的生物礁是指狭义的生物礁或生物骨架礁,即限于具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建隆

53、滩环境:

主要发育在陆棚边缘,特别是缓坡边缘地带,处于波浪作用的范围内。

在波浪、潮汐流和沿岸流作用下,由各种碳酸盐颗粒形成的大型底形。

一般具有低缓的正地形,但不形成坚固的抗浪构造,主要由松散的碳酸盐砂组成。

54、碳酸盐岩潮坪和泻湖环境

潮坪:

一个间歇性暴露环境,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气候通过气温、降雨量和气象流的变化控制着海水的盐度、温度,从而决定着沉积物的组成及分布、以及生物的组成和生态特点。

泻湖:

发育在陆棚内部,外侧常有生物礁、砂坝或岩岛构成障壁与外海相隔。

其与潮坪的分界一般采用低潮线,陆棚泻湖均为潮下带。

55、威尔逊和欧文模式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威尔逊

 

欧文模式

欧文依据肖对陆表海水动力能量及沉积物分布特征研究建立的理想模式,以不含陆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