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3211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76人民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中央官制: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郡县制: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郡、县属于皇帝直接控制的地方政权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完全听命于皇帝,无独立特权。

郡县制推行是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

制定细密、严苛的秦法,秦法成为赢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3.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

具体表现为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

秦始皇创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皇帝的命令通过中央政府官员,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直达百姓,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巩固统一: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国力增强。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越族,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的秦法,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移民边疆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影响深远: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负面影响: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6·

北京文综·

12)对比图一,从图二中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图一春秋形势图

图二战国形势图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解析:

注意题干“政治局势”的限定语,A、B两项不能体现在图中,D项不属于“政治局势”,图二与图一比较,新的信息是韩、赵、魏取代了晋国。

答案:

C

例2(2007·

广东·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抓住题干材料的有效信息——封泥上的郡名和县名。

例3(2008江苏,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解析:

C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应选C项。

例4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

A.赞同分封制B.赞同郡县制C.反对分封制D.反对郡县制

题干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据此根据题目要求判断。

要注意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却体现不出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

考点对应训练

1.CCTV--8热播的电视剧《卧薪尝胆》反映的政治局面是()

A.封邦建国B.诸侯争霸C.秦灭六国D.藩镇割据

2.(2005·

上海·

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3.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①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②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③皇帝神化,权威超越世俗④皇帝独断,体现个人意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6.秦《峄山刻石》中说: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上述材料反映出秦始皇的一项重要措施是()

A.海内为郡县B.统一货币、度量衡

C.制定严苛的秦法D.北击匈奴,南征夷越

7.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作为研究秦朝哪些措施的第一手材料()

秦权云梦睡虎地秦简

①海内为郡县②统一度量衡③官吏考核实行的“殿”“最”制④“轻罪重刑”的立法指导思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④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影响深远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9.观察下列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上图,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历史影响?

考点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重难疑点突破

1.七国之乱

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因不实行分封制“孤立而亡”。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大封同姓诸侯王,以巩固皇权,确保刘氏天下。

后来,王国势力膨胀,危及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起“七国之乱”。

这是一场地方对中央的叛乱。

汉景帝最终以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并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建立中朝:

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

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中朝”“外朝”格局的形成,有效地加强了皇权。

(2)地方体制:

主要是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和监察,强干弱枝。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中央的直接辖区(郡县)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刺史制的建立,加强了对地方郡国的监察管理。

(3)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问题;

直接原因是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太后临朝,重用外戚,形成外戚专权局面;

及皇帝成年,又往往利用身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夺权有功的宦官受到重用,又形成宦官专权。

如此往复。

根本原因是皇帝专制制度,无论外戚和宦官都是假借皇帝权威实行专权。

与中外朝机构的关系:

外戚、宦官把持中朝机构,外朝无权,中外朝制约的机制失衡,出现权力倾斜。

3.宋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1)“守内虚外,内外相制”;

精锐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地方军队人员装备较差,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

(2)“分化事权,强干弱枝”;

枢密院、“三衙”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分割宰相的权力,强化皇权;

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与通判相互牵制,削弱了藩镇的行政权力;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削弱地方军事权力;

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转运使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例1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实行推恩令④撤销王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结合汉武帝时的实际判断,汉武帝集权措施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改革,要全面把握。

B

例2(08海南历史,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A刘邦的话是两层意思:

一是限定只有刘姓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

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例3《旧唐书》载: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新唐书》载:

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上述材料说明()

①藩镇掌握了用人权,控制了辖区内的赋税收入②藩镇拥兵自重,中央难以控制

A.①正确,②错误B.①错误,②正确C.①②皆错误D.①②皆正确

解答本题注意以基本历史特征和基本史实的把握为基础,并结合题干情景分析判断。

D

例4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

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谓为永济知县。

周到任时,对符态度傲慢,符心中不满却无可奈何。

这主要是因为()

A节度使与知县不存在隶属关系B.节度使受地方文官的监督

C.周谓来自京城,身份特殊D.地方行政长官节制地方武官

题干材料只是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才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结合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去理解材料,得出结论。

A

考点对应训练

1.(2006·

天津文综·

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

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