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书籍超个人心理学Word下载.docx
《心理书籍超个人心理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书籍超个人心理学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籍华裔心理学家李绍昆主张将其翻译为“精神心理学”并且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心理学界也倡导以“精神心理学”之名代替“超个人心理学”,故“超个人心理学”又可称为“精神心理学”。
2、定义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
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超个人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治疗),已经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
目前还在发展和完善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理论基于人本主义,并受以下几种学科、事物极大的影响:
佛学理论(禅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气功等;
古印度的梵、瑜伽等哲学思想、冥想等;
苏菲密教;
巫术等;
目的只是为了人类开发潜能,通晓真理,了解自我,超越自我,回归心灵,乐于助人,得到超越性体验,甚至指明人类心灵的前进之路。
3、研究内容
转换意识状态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是意识论,但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而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
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
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
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动的质已有所不同”。
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其中前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而最后一种则是正常的醒觉意识。
(1)做梦状态。
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
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
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
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
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6)困倦状态。
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明显减慢,例如在强烈的抑郁状态下,或由于低血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状态。
(7)狂喜状态。
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或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有时由狂欢仪式等引起。
(8)癔症状态。
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破坏性情绪,如主观暴力行为、恐惧或愤怒等。
(9)分裂状态。
表现为人格的主要成分无法整合,例如在变态心理、多重人格等状态下。
(10)退行状态。
一种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符的意识状态,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当催眠师发出年龄退行指令时,被催眠者所表现出的行为。
(11)沉思状态。
是一种转换、扩张的知觉形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感。
感知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强烈,通常由专门的沉思训练所引起。
(12)迷离状态。
表现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觉和关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
(13)白日梦状态。
(14)遐想状态。
沉浸在某种幻觉之中。
(15)内部扫描。
对内部心理活动进行反思。
(16)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
表现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状态。
表现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储存的记忆状态。
表现为过去的某一经历被生动地再现或回忆起来。
(19)扩展的意识状态。
这是由致幻剂等药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体控制的一种知觉方式。
(20)正常的醒觉状态。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且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出现。
意识谱理论
肯威尔伯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型的“意识谱”(spectrumofconsciousness)理论。
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
心灵层是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实在相认同时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的唯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
在这里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达到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层表明人与有时空的心身机体相认同,正要把我与非我、机体与环境分隔开来。
此时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感、意志等开始发展。
同时,其它因素也对人产生影响,使每个人的存在意识和经验出现个别差异。
自我(ego)层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认同。
人的有机体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自我奴仆的肉体,另一个是与肉体相脱离的自我。
人的本体意识在这一层次逐步缩小。
阴影层是意识中最狭窄的层次,此时人只和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或与其人格面具)相认同,自我的其它倾向则被视为痛苦的、不适当的阴影而被排除在外。
这四个层次中只有心灵层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它层次都是虚幻的意识层。
维尔伯认为,西方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从而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力图克服这种主客二分,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联结成一个连续统一体。
沉思
沉思(meditation)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这种以沉思的姿态坐着的形象。
近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在推动沉思的研究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调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
目前,沉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
人们只要经过严格的沉思训练,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种起源于古代东方的心理训练技术已经和现代西方的科学实证相结合,成为拓展心理学家的视野、探索心灵奥秘的一种特殊技巧。
宗教
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不是从宗教迷信的观点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超觉智慧和心理作用。
威尔伯研究超个人心理发展阶段时曾确定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产生微妙的内心体验阶段。
当人们在沉思、祈祷或瑜珈功训练中,使喧闹的心灵沉静下来时,便会觉知到一种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和感觉。
第二是因果关系阶段,此时所有的经验对象都发生了分解,留下来的只有纯意识。
第三是纯粹阶段,经验对象在意识中重新出现,但这是经过纯粹改变的意识,是心灵的彻悟。
因此,所谓神秘的宗教体验就是训练心灵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产生自我超越的意识状态。
沃什在研究宗教现象时指出,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宗教教派和教义之争,是因为不同教派的创立者产生了不同的意识状态。
如果能用专门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相同的内心体验,就能在异常的超越状态下进行心的交流,从而全面理解宗教原始信息的深刻内涵。
沃什认为,必须通过才能使人产生这种体验,这包括三个过程。
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为有智慧的人。
这种智慧不同于知识。
智慧是能对我们进行改造的东西,而知识则是我们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动改造我们的东西。
第二是学习和掌握一个人希望进行交流的那种文化的语言和概念系统。
第三是进行翻译,即把个人的理解翻译成适合该文化的语言和概念,最终产生一种“阿哈”(aha,即恍然大悟)的体验。
4、研究特点
研究极健康的人
超个人心理学采用“超个人”一词就是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状态的人,研究那些处于不同意识状态下的人。
它认为我们可能低估了人类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
例如,在高峰体验、沉思和转换的意识状态下,人们都会产生某些深刻的内心体验。
这些体验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研究发现,运用特殊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这些体验,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还能使人延年益寿。
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心灵中确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潜能。
科学实证的方法
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
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一些支持性的证据。
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素分泌等;
运用沉思训练可以减轻焦虑、减少吸毒、增加知觉敏感性等。
在生化研究中发现,沉思训练还可引起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的应激反应等。
总之,超个人心理学力图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验证这些心理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探讨其科学机制,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理论的整合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谁也没有理由假设只用一种简单的心理学理论就能把人类心理的全部复杂性包揽无遗。
因此,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应当相互整合,才能达到对人类本性的全面了解。
沃什认为这种整合应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科学实证与理性思维,即运用感官观察、数据分析和测量,对各种主客观心理现象实验研究;
第二是内省、现象学分析和动力心理学研究,即运用描述分析、心理治疗、反思研究等方法来探讨那些暂时不能进行实证研究的心理现象;
第三是东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整合,即通过对东方的佛教、瑜珈功、道家学说、吠陀经中有关心理现象的研究,结合西方的科学训练方法来研究超个人心理现象。
尽管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还存在异议,但基本反应了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当前趋势。
正如沃什所说,“关注这三种方式之一的心理学派别或知识领域常否认其它方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于寻求包含全部人类经验、自然潜能和发展的心理学来说,所有这三种方式可能都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