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2371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新同步人教必修三精练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Word格式.docx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大小。

2.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强变弱

D.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选C 一般情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由弱变强;

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3.下列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选A A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物种Ⅰ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物种Ⅱ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

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图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D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但物种Ⅰ是被捕食者,物种Ⅱ是捕食者。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mm×

1mm×

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选B 计数方格中酵母菌数量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据图2可知,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

活细胞的细胞膜等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进入细胞,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龙胆紫才能进入细胞;

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

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

5.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选C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

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

6.如图①~④分别表示a、b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可表示小麦与杂草

B.图②可表示大小两种草履虫

C.图③可表示大豆与根瘤菌

D.图④可表示HIV与T细胞

选A 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竞争,③表示互利共生,④表示寄生。

小麦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营养和空间而发生竞争关系;

大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HIV与T细胞属于寄生关系,HIV利用T细胞的物质进行大量繁殖。

7.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选D 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甲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乙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0。

8.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其种群增长速率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

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      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D.增长型和④

选B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中,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大,而“S”型增长曲线中,由于环境限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故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对应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

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选C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

a种群与b种群不可能为捕食关系,因为a种群的消长与b种群的消长无关,因此a、b两种群可能为竞争,也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从图中可直接判断出a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种群增长曲线既不呈“S”型也不呈“J”型。

10.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在统计酵母菌细胞数目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选取四角及中间方格进行统计的方法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中的五点取样法相似

B.若在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细胞数目过多,为便于计数可适当将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

C.计数四角及中间方格内部的酵母菌细胞数目,最后求平均值

D.计数时,要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对酵母菌细胞数目统计

选C 据图中取样的结果可知,其取样方法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中的五点取样法相似;

在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细胞数目过多,易出现计数错误,为便于计数可适当将培养液稀释一定倍数;

在对酵母菌细胞计数时,应计四角及中间方格内部以及相邻两边(原则是: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不可以反复计数)上的细胞数,若只计内部会导致数据偏小;

计数时,要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对酵母菌细胞数目进行统计,这样可以避免由于酵母菌细胞漂浮不定而重复计数,导致统计数目出现误差。

11.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选B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的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

取样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在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12.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

B.导致种群乙变为曲线丙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一般情况,食物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D.曲线乙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长期动态变化规律

选A 由图可知甲、乙、丙种群数量增长时,都符合“S”型增长曲线;

如果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

一般情况下在最大环境容纳量的情况下,气候是影响其波动的最大影响因素;

封闭环境中,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有所下降,可用曲线甲表示。

13.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选D 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不一定能演替成乔木;

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图中O→a阶段,群落中有多种生物存在,也有分层现象;

图中b→c阶段,物种①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物种②也下降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1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

选C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会导致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稀疏地区取样会偏小;

正常统计时,血细胞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线及夹角,所以统计方格内和在四边上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15.如图为种群的空间特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表示的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B.图甲表示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

C.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体现为乙图分布

D.由于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导致丙图的种群分布

选B 据图可知,甲为均匀分布,乙为随机分布,丙为集群分布。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图甲表示的是种群的均匀分布,某一个体的存在会影响其他个体的存在,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并不是相等的;

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出现在区域中的各个点机会相等,属于随机分布;

资源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资源多的空间使种群呈集群分布。

16.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土层

物种数

个体总数

0~5cm

11

79

5~10cm

4

20

10~15cm

3

13

A.表中的信息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无关

C.不同土层中的小动物都是消费者

D.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选A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深度的土层物种数不同,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