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
“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
“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
“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
赵憙传》)
[题型一 文言文断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
选A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
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
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技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4妙招”
1.先易后难,去同辨异
“先易后难”即在大体了解文段语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去同辨异”是指搁置各选项断句相同之处(如本题中“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愿得降之”),只辨析不同之处(如本题中“不肯……信义著名”),以聚焦重点,简便快捷,事半功倍。
2.找动名词,分析语法
无论古今汉语,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语、谓语和宾语,而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因此,找出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代词),就能区分独立的句子,也就明确了句意,从而正确断句。
如本题中“闻(动词,作谓语)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主谓短语,作宾语,即宛之赵氏(名词,作主语)有(动词,作谓语)孤孙憙(名词,作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孙憙”之后应断开。
3.抓标志词,认定位置
标志词一是指常见虚词,如常用于句首的“夫、盖、今夫、若夫”等前面要断开,常用于句末的“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后面要断开,关联词“遂、虽、苟、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等前面要断开;
二是指句式的标志词或固定结构,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等;
三是指表对话的字词,如“云”“曰”“言”等,如本题中的“云”后面要断开。
4.明确特色,借助结构
文言文中常有对偶、排比、对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句式等,抓住特色,利用结构断句,常常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善用排除法、利用词类活用、借助文化常识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断句方法,此不赘述。
[题型二 古代文化常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选B 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识解读不准确之处。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技法指导] 文化常识判断“3妙法”
1.调动积累,判断正误
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涉及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门别类地积累记忆。
做题时,要调动平时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便触类旁通。
如本题A项“下车”、D项“京师”即可联系《张衡传》中“衡下车,治威严”和“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做出判断。
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
如本题C项中的“车驾”,联系原文“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显然不是指“帝王所乘的车”,应是“帝王的代称”。
3.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说、比喻义、引申义等。
如本题B项所涉原文“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联系前句“穷诘其奸”一词,可推断“收考”应是拘捕拷问,动词。
[题型三 分析综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选C 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发现不对应的地方。
C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技法指导] 文言文分析综合“3步走”
1.整体阅读,注重圈点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文内容,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和评论性语句要做好圈点,为后面做题打好基础。
2.细化选项,文题对应
试题中拟设的四个选项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就是选文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点。
答题时,要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选项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
最好用笔划出区域,用斜线隔开,并标明A/B/C/D。
3.细心比对,排除干扰
即把选项和文本中对应的语句,详加细读,在比对中发现选项中的干扰因素。
选项的干扰因素一般有如下类型:
错位信息
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错解词语
有些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因果关系混乱
即:
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却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
无中生有
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
如本题C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即属此类。
颠倒是非
将文中或然的信息说成必然,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已然。
比对时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迷惑性、欺骗性的曲解。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留下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
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能抵抗。
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
(临走前)他回头对仇人们说:
“你们如果病好了,应远远地避开我。
”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
“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
”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
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
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
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
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
“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
”后来被封为怀令。
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狡猾而不守法度,兼并侵吞别人财产,百姓都很害怕他。
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
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
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
赵王说:
“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
”皇上说:
“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
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其余同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
赵憙上书说:
“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中。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二十七年,(赵憙)升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
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
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
享年八十四岁。
谥号正侯。
[“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
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
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
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
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