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1421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历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1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笔者认为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高一年级历史教学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

研究中选取两个水平相等的班级,随机确定一个班作为实验组,接受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同时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原有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经过同一进度的教学活动后,对两个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后成绩是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1.CAI的概念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BasedEducation-CBE)的一部分,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以计算机替代或帮助教师完成全部或部分教学任务,模拟教师的教学行为,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2.CAI的发展历程

根据CAI软件所运用的学习理论和使用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把CAI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二十多年时间,可以认为是CAI发展中的第一阶段。

在学习理论的应用上,多数CAI软件采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众这一时期开发的大量的CAI课件多数是操练和个别指导型的,强调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

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突出表现在人-机交互方式上,主要是通过文字和简单的图形,因此,大多数CAI软件缺乏对学习者的吸引力。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是CAI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期间无论是CAI的发展规模,还是应用水平都有显著地提高。

在理论的运用上,由于在心理学界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激烈争论,此时认知理论已经占了统治地位,成为指导CAI发展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CAI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机交互方式上更加多样化,通过图、文、声、视频、图象等多种形式表达教学信息;

在信息组织方式上采用了超文本技术,形成超媒体系统,能较好地适应学习者的联想性思维。

第三阶段:

进入90年代后,CAI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飞跃,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建构主义者根据他们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开发CAI软件提了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普及,为开发能够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材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有创造精神,这为在CAI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社会要求。

3.CAI在教学中的优势

(1)直观形象,克服抽象。

(符合人类认知规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

(3)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

(动态呈现)

(4)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便于交互)

(5)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

(虚拟再现)

(6)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

(7)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8)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4.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因素

第一,环境因素,涉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的硬件系统、课堂环境以及社会学校环境等。

第二,软件因素,涉及教学软件的类型、质量等。

第三,学生因素,涉及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素养水平、学业基础和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对教学模式的适应性等。

第四,教师因素,涉及教师的计算机素养水平、积极性及教学思想和方法等。

5.多媒体教学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误区一: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

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试验。

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误区二: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霸权”现象。

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

误区三: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

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

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替代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

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

误区四: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

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

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实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许多,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

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综上所述,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很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丰富教学资源、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对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客观的探讨。

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把一些复杂难懂,又不易实际操作的过程流畅的表现出来,这是其优势所在。

但是,我们也不能对其盲目“崇拜”,言必多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也有其适用性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认知水平的学生,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也会有显著的区别。

本实验试图从学习者而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探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对高一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从而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高一学生在2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历史学科学习成绩的差异性来验证如下假设: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能够较大幅度提高课堂学习成绩,因此在学习者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优于传统教学。

2.研究设计

(1)实验类型: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准实验设计

(2)被试的选择与分组

为了保证参加研究的两个班历史学习的原始水平尽可能相等,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所有的班进行前测以检测起始水平,从中选出两个水平接近的整班参加研究,保证选出的两个班在历史学习上总体水平相同或非常相近

3.实验变量的识别与选择

(1)自变量的选择

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两种教学模式为自变量。

自变量X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模式

自变量X2: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

(2)因变量的选择

因变量:

学生历史检测的成绩

(3)无关变量的控制3种。

无关变量1:

媒体素材的质量(即所选媒体、资源是否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

无关变量2:

教师素质(教师能否较好地把握和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无关变量3:

学习环境资源的影响

4.正式实验材料

本实验除了普通教室外,还需要一个多媒体电教室的支持。

多媒体电教室的主要硬件设备有:

多媒体液晶投影机、电动屏幕、视频展台、录象机、影碟机、功率放大器、音箱、麦克、中央控制系统、微型监视器、投影机吊架、多媒体计算机。

四、实验实施步骤

1.确定实验对象

新生开学后,在高一年级所有班级进行一次历史学科知识的检测,选择平均成绩最为接近的两个班级,随机确定其中的一个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为控制组。

(一星期)

2.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

开学前参加实验的教师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务必使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电教设备,能够熟练地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

(三星期)

3.开学前认真检查实验学校的硬件及软件资源的使用情况,以保证其能正常运行。

4.实验变量的控制

(1)自变量的操纵:

对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模式进行教学,对控制班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

(2)因变量的测量:

每单元学习结束后,通过标准化考试,记录每个同学的成绩。

(3)无关变量的控制:

①开学前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控制教师素质这一无关变量。

②保证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源能正常运行,控制教学环境这一干扰变量。

③尽量保证媒体素材的质量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5.实施实验

(1)对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地点在学校的多媒体电教室,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教师要借助计算机、数码投影机、电动屏幕电教设备完成教学任务。

(2)对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地点在学生所在教室,教师通过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3)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必须有同一名教师(非班主任)来完成,学期末用同样的标准化试卷对两个班级同时进行检测。

(4)学期末检测后,分别记录每个同学的成绩,计算两个班级的总体平均成绩

,由于参加实验的两个班级的人数大于30人,因此,用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检验对这两个均值的差别显著性进行统计检验,最后判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进行实验前后是否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周期为1个学期)

Z检验法适用于大样本(样本容量小于30)的两平均数之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法。

它是通过计算两个平均数之间差的Z分数来与规定的理论Z值相比较,看是否大于规定的理论Z值,从而判定两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的一种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

其一般步骤:

①如果检验来自两个的两组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性,从而判断它们各自代表的总体的差异是否显著。

其Z值计算公式为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