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1125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v

(二)马端临¡

与孔子¡

之异同

v最早用¡

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

v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v相同之处:

《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v区别:

孔子所谓¡

专指口头材料;

而马氏之¡

与¡

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v(三)文献的当代含义

v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v二、文献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

v

(一)文献学

v1、定义

v2、研究内容(本体、方法、历史、理论四方面)

v3、分类

v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

v(三)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v三、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v

(一)出土文献研究与传世文献研究相结合

v

(二)传世文献研究是一项永恒的课题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

(一)定义

v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v甲骨文甲骨卜辞殷虚卜辞契文殷虚书契

刻在龟甲(腹甲)和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

因为甲骨上记载的大半是占卜的事情,所以学者们称它为“甲骨卜辞”。

因为它出土于殷代都城旧址,所以又称为“殷虚卜辞”(虚即墟字)。

甲骨文以契刻的为多,因此,又称之为“契文””(契,刻)。

或称为“殷虚书契”。

龟甲文

兽骨文

v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v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发现

v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

v甲骨四堂:

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

(四)卜辞的内容(教材P43)

二、金石

v

(一)金

v金吉金金文钟鼎文

v金,指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

它的主要成分是铜,因为加了一定分量的锡,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有青铜器之称。

用于祭祀的礼器叫¡

吉金¡

v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由于钟和鼎是古青铜器的代表,所以金文又叫¡

钟鼎文¡

v晚清海内三宝、散氏盘。

图片(见后)及《国宝档案¡

ª

¡

虢季子白盘》

西周毛公鼎

西周大盂鼎

西周大克鼎

v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v大克鼎与毛公鼎、大盂鼎合称为“晚清海内三宝”。

均出土于晚清。

西周散氏盘 

 

 

v与“晚清海内三宝”齐名。

(二)石

v石刻的分类

v从形式上,可分为碣、碑和摩崖。

碑的形制:

上部碑首,中部碑身,下部碑座。

(见图片)

碑座三

v从内容上,可分为纪事刻石和经典刻石。

v经典刻石,又称石经。

v内容包括儒家石经和佛教石经、道教石经。

儒家石经始于东汉的熹平石经,继之魏之《正始》、唐之《开成》、蜀之《广政》、北宋之《嘉祐》、南宋之《二体》、清之《乾隆》石经,共七种。

佛教刻经始于北魏末年,继于北齐、北周,盛于唐和辽金。

山东泰山、河北响堂山有北朝名品,北京房山云居寺现存大量唐、辽和金刻经。

道教刻经始于唐中期,盛于宋、元,刻得最多的是《道德经》,另外还有《阴符经》、《常清静经》等。

熹平石经

v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熹平石经传为蔡邕一人用隶书书写,又称¡

一字石经¡

,但从书法风格来看,不似蔡邕一人所为。

石经所刻隶书,为汉隶精品。

v刊刻的意义:

v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本教材;

v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

v间接影响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主要有二:

石刻的捶拓技术,另一是印玺的钤印技术)

唐开成石经

v唐文宗开成二年

v用楷书刻十二经

v《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起到了校正和推广儒学经典的作用。

石经今存于西安碑林。

三、竹木

v简牍的出土

v简牍的制作

v文献的书写

v书写工具

v长度内容

v有关名称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尹湾汉墓木牍名刺

v右正面、左反面

(一)简牍的出土

v  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

v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v  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一个名叫不(fōu)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襄王墓,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各种书籍数十车。

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

汲冢书或汲冢竹书。

v  汲冢竹书史称°

漆书¡

,实为好墨写成。

汲冢竹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

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穆天子传》。

v

(二)简牍的制作

v  简,是竹片,牍,是木片,要真正成为书写材料竹简和木牍,需要几道工序。

v1、选材

v2、杀青

v3、析治

v4、编联(后有图片)

v (三)文献的书写

v 以简牍为书写材料,如果写后需要修改,方法大致有三种:

削改、涂改、添写。

v(四)书写工具

v  简牍的书写工具包括:

毛笔、刀、墨、砚、研石。

居延新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两道编)

武威汉简《仪礼甲本¡

士相见之礼》

(四道编)

v(五)长度

v (六)有关名称

v1、札

v  本指木简,且常指用于写一行字的一般木简

v2、方

v 宽度和长度相等或近于方形的木牍,也称¡

方板¡

v3、觚:

把一根圆木条削出两个平面,或更多的平面,将文字写在上面,这种多面体的木质书写材料,就是觚,也写作柧。

v4、削衣

v  削衣,就是修改简牍文字或第二次使用简牍时削下来的薄片(即薄皮)。

v5、检

v  检,又称封检。

最常见的检是文书检,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信封,它是文书信件表面的木牍。

v6、笺

v  一种短小的竹木简牍,其作用是供读书者随时写下自己对所读物的理解注释一类文字,并系在相应的简上(即被注文字处)。

v7、符、传、棨

v  符,是一种物质凭证,用于军事上。

v  传,也是一种物质凭证,它供无军籍的吏民行止所用。

v棨,又称棨信,也是一种身份凭证,指高级官吏出入宫门或出行所用的通行证。

v8、椠

v  椠,是制作简牍的半成品。

v9、版

v  剖成片状的木头。

《说文》:

版,判也。

从片,反声。

v 10、策

v  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往往需要有许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就成为策。

又作¡

册¡

四、帛

v

(一)帛书的时代与发现

v

(二)帛书的种类、形式及特殊用途

v(三)简帛对后世的影响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部分)

v帛书始于何时,目前还无统一的看法。

v现在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即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战国¡

楚缯书¡

v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发现

v1、种类

v作为书写材料的帛,可分为绢、缯、缣几类。

v2、形式

v

(1)行格

(2)尺寸(3)收卷与折叠

v3、帛书的特殊用途

v(三)简帛对后世的影响

v1、册、编、卷

v2、从上往下,自右向左的行文格式

v3、留天头、地脚的版面形式

v4、分栏分行的书写习惯

v5、护叶6、书名

v7、标题8、目录

v9、页码

五、纸

v

(一)¡

纸¡

的概念及其演变

v1、丝质纸(缣帛)

v2、植物纤维纸

v3、矿物或其他化学合成纤维纸

v

(二)汉代古纸的发现

v1、西汉古纸的发现

v2、东汉古纸的发现

v(三)敦煌卷子(图片及纪录片《敦煌》)

金刚经

v唐仪凤元年(676)写本,1900年发现于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藏经洞(今第十七号窟)。

本件写本字体精美,纸质薄而均匀,为长安传到敦煌地区的官写本。

(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v卷轴装

v旋风装

v梵夹装

v经折装

v蝴蝶装

v包背装

v线装

v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v1、卷轴装

v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v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v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v2、旋风装

v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

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

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

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v3、梵夹装

v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的佛教经典在很长历史时期都是书写在贝多树上的,所以又称为¡

贝叶经¡

v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v4、经折装

v经折装也称¡

折子装¡

,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此后凡仿此装帧形式者,不论其内容是否为佛经,便都以经折装称之。

v五代以后,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装的比比皆是。

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制中,经折装流行的时间是很长的。

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书也取这种折子本形式,故称奏折,至少清代这种奏折是很流行的。

v5、蝴蝶装

v蝴蝶装起源于五代,盛行于宋代。

v将印好的一页书从中折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