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0817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6.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成为正反馈,其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体内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分娩、凝血等。

7.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成为负反馈。

人体内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中有重要意义。

8.前馈feed-forward: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与反馈相比,前馈较快速,并具有预见性,因而适应性更大。

9.生理学physiology: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0.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组织细胞具有的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在可兴奋细胞中指其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刺激stimulation:

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任何能量形式的理化因素的改变都可能构成对细胞的刺激。

12.可兴奋组织excitabletissue:

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

一般认为,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都属于可兴奋细胞。

由可兴奋细胞组成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13.兴奋excitation:

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或指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14.阈强度(阈值)thresholdintensity: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或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与兴奋性成反比。

15.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是指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神经调节的特点为较迅速、精确。

16.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

是脂溶性和少部分小分子水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过程,并不消耗能量,而是被动扩散。

如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扩散。

17.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是指水溶性溶质分子或离子借助膜蛋白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移动的现象,并不消耗能量。

其可分为两种类型:

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8.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指细胞通过耗能过程实现的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可分为原发性(primary)主动转运和继发性(secondary)主动转运。

19.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ARP:

组织在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之发生兴奋,这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20.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期,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虽然正常的阈刺激不能引起兴奋,但强度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可能引起兴奋,此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2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2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的并可向远处传播的电位变动过程。

23.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

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必要条件。

24.极化polarization:

细胞在安静(即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25.去极化depolarization: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26.超极化hyperporlarization: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超极化。

27.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发生去极化以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28.“全或无”现象:

当刺激强度足以达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其一旦产生,幅度便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进一步增大,此即“全”;

若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则不会出现动作电位,此即“无”。

“全或无”现象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之一。

29.局部兴奋localexcitation:

指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的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的轻度去极化。

在神经细胞,这种去极化是由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钠离子少量内流而引起的,这是阈下刺激引起的被动电紧张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细胞膜主动反应。

30.三联管结构:

横纹肌细胞中,80%的T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相接触,形成三联管结构。

心肌的T管则与单独的终池形成二连管结构。

其中终池与T管相接触的部位是发生兴奋、收缩偶联的关键部位。

31.兴奋一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

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成为兴奋-收缩偶联。

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处的传入,三联体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与回收等过程。

32.前负荷preload:

肌肉收缩之前已经承受的负荷,其主要影响肌肉的初长度。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肌肉的初长度可增强肌肉的收缩张力。

33.后负荷afterload:

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34.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张力增加的一种收缩形式。

在有后负荷的情况下,肌肉收缩张力自开始收缩后逐渐增大直至可克服后负荷时止,这短时间内的肌肉收缩长度不变,因而属于等长收缩。

35.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肌张力保持不变的一种收缩形式。

如克服后负荷后所进行的肌肉收缩,此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等于后负荷因而属于等张收缩。

36.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tetanus:

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将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

37.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tetanus:

如果刺激频率相对较高,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将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38.顺应性compliance:

指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肺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

39.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

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它有降低肺表面张力的作用。

40.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residualcapacity,FRC:

指在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其生理意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幅度。

41.肺活量vitalcapacity,VC: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肺活量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是肺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

42.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

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与肺活量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肺的通气功能。

43.无效腔deadspace:

呼吸道中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空间称无效腔,由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组成。

解剖无效腔是指从上呼吸道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空间,每次吸入到这部分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

肺泡无效腔是指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

44.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ratio:

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其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肺泡无效腔增大;

其值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

45.肺牵张反射pulmonarystretchreflex:

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即由肺扩张引起的吸气抑制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兴奋的反射,具有促使吸气和呼气的作用,参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和调节。

46.呼吸respiration:

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47.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只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48.肺通气量pulmonaryventilation: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通气量。

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49.潮气量tidalvolume,TV: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的潮气量约为400~600ml,劳动\运动时可加大。

潮气量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

50.余气量residual volume,RV:

指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余气量的存在可避免肺泡在低肺容积条件下的塌陷。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在物质跨膜转运中起着重要的参与作用,其对不同理化性质的溶质具有不同的转运机制:

脂溶性和少数小分子的水溶性物质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

大部分水溶性溶质分子和所有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由膜蛋白介导来完成;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则以复杂的入胞或出胞的方式进出细胞。

具体地说,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形式有①单纯扩散(如氧、二氧化碳、氮气、水、乙醇、尿素、甘油、苯)。

②蛋白质介导的跨膜转运,又可分为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被动转运可分为由离子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钠钾钙氯离子的跨膜转运)和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出组织细胞)。

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钙泵等对相关离子的逆梯度转运)与继发性主动转运(钠离子-葡萄糖同向转运、钠离子-钾离子2氯离子同向转运、钠离子-氢离子交换、钠离子-钙离子交换等)。

③出胞和入胞。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①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是指由载体蛋白携带,通过其构型改变实现跨膜物质转运。

如葡萄糖、氨基酸及一些中间代谢产物进出细胞的过程。

其特点是物质与载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②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是指由通道蛋白组成跨膜水相通道,介导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迅速的跨膜移动。

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等的转运。

其特点是通道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