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0078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亚洲银行竞争力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学术委员会】

主席

刘遵义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委员(以姓氏字母为序)

  何 佳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胡怀邦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监事长

  黄 毅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

  HughThomas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

  濑口清之 日本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赖小民 银监会办公厅主任

  李伏安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

  粱定邦 中国证监会前首席咨询顾问

  楼文龙 银监会监管二部主任

  陆 磊 广东金融学院教授

  唐 旭 中国金融学会秘书长

  夏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杨家才 银监会监管一部主任

  易 纲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张 涛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

  周春生 长江商学院教授

  实务研究,始于对危机主题的兴趣复苏

  郑小伶

两年前,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寻找金融实务研究者的时候,是想将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兴趣给激活。

  而实际上,金融实务层面经常把“危机”划分为商业危机、工业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财政危机、金融危机(金融货币市场的危机)等;

或是根据区域划分为地区性危机、区域性危机、国内性危机和国际危机。

在一本号称再版过四次的“金融危机史”的教材中,作者CharlesP。

Kindleberger 给国际性金融危机下了定义——投机、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升及随后的大幅下降以及对现金的争夺。

当然,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不具争议性了,金融指标发生的急剧恶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倒闭,只能让研究者与媒体袖手旁观。

  进入21世纪的亚洲经济体,上述症候渐显,繁荣的影子如影隨形,好收成、好市场让险被摧折的亚洲新兴市场重拾信心。

据标准普尔在2007年5月发布的《2007—2008年亚洲银行业前瞻》所言:

亚洲银行业受惠于良好的企业利润、相对稳定的货币状况、健康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重整,银行业务表现和资产质量都有所提升,信用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较有实力应对潜在的挑战。

过去几年全球性的增长还使区内经济体的银行改革更能发挥效益。

但是,经济和行业风险、难以预料的外来冲击以及不能避免的周期性经济放缓可能出现。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长周小川在多次公开场合演讲,均将发生于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称为“亚洲金融风波”。

  “风波”之力量甚至小于“风暴”。

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周期的作用可以自然熨平爆发经济崩溃的风险。

当然,这一自然力量的前提是,政府是否要通过道义劝说或是严厉禁止的手段将经济过热予以调节。

也就是说,要假设政府建立正确的货币机制,甚至是使之永远正确的货币机制。

  “危机”话题对于21世纪的日本样版仍是一个谜。

曾经长期处于亚洲银行业主导地位的日本银行业,其独占鳌头的历史已被中国的银行业改写,但日本银行界对此似并不在意。

日本银行业已经成功解决坏帐问题,却又遭遇贷款业务不振与消费低迷等棘手问题。

有中国经济学者认为,日本相对开放度低,有强烈的保护因素,使得很多产品价格高昂,显示日本结构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是日本银行业发展的瓶颈。

而另有日本学者则认为,日本消费并没有出现滞涨,这与沃尔玛在日本受到冷落没有相关性,是因为日本民众的消费“置信区间”问题,可以说政府对“危机”的处理手段没有让民众的生活质素掉头向下。

  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与中国同步发展的印度。

印度银行业良好发展的背后是内需及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4月到12月印度银行贷款金额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23%。

据我们两年来的研究发现,印度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发展值得称道,2007年列入研究的14家印度银行2006年的利息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收入倍数已降至1.67,“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

  所有获得的数据表明,好消息太多了,以至于让我们略有不安。

中国银行业更是一个好例子。

  “世界各地投资者讲起中国,声线都会突然提高”。

一个既庞大又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必然为银行业提供可观的增长空间,中国银行业的介入程度亦可直接影响中国竞争力。

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模式另一面,由于利率的大幅度上升通过脱媒给经济带来影响,同时,金融创新与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可能导致过度贸易。

正如1986年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对金融创新定价过低,因此对它的使用也往往过度。

因而,对于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中神话般的“中国机会”,我们不可乐观过度。

  重温古典论题,是为了更清晰地观察现实,这是媒体本分之一。

我们希望从金融实务层面入手,借助第三方学术机构的力量,将中国银行业与亚洲银行业的样本跟踪数十年,沉淀思想,相伴相生,一同成长。

第一部分:

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的背景

一、2007亚洲银行业新动向

  踏入2007年,亚洲银行业的核心话题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源于十年前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相应的“生存改革”已渐入尾声。

  I。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政府注资、好银行/坏银行剥离、金融机构整顿重组并购、提高资本充足率等银行“生存改革”渐入尾声

  在资本充足率上,很多亚洲国家银行均已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2006年印尼、泰国、韩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20%、13.85%、12.31%;

马来西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3%;

日本9大主要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13%;

224家地区银行也上升到平均10%的水平;

中国绝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在10%以上。

  资产质量方面,各国都得到了迅速的改善。

2006年韩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

日本9大主要银行不良率下降到1.5%,224家地区银行也上升到平均4.4%的水平;

泰国下降到5%以下;

马来西亚和印尼都在5%到10%;

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也很快,从25%以上降到6.17%以下。

  就盈利能力而言,即使在总体利差水平有所缩小的情况下,亚洲银行业的资产和资本回报仍在不断提高。

印尼银行业的ROA(资产收益率)在2002年就达到了1.92%,ROE(资本收益率)14.8%,此后这两个指标分别保持着2%和20%以上的水平;

2005和2006年,韩国银行业的ROA都在1%以上;

马来西亚银行的ROA1.3%以上;

2007年上半年中国上市银行的ROA也多超过或接近1%,并取得了11%-31%的ROE水平。

  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领导人拉托的话说:

“无论是作为IMF的总裁还是作为一国的前财长,我都非常敬佩各国所取得的成就。

各国从危机中走出,并取得了更强劲的增长。

  这种背景下,尽管政府注资、好银行/坏银行剥离、金融机构整顿重组并购、提高资本充足率等事关生存与否的宏大命题很难说已经停止,但这已经不是问题的全部。

可以发现,在各种研讨会上,亚洲的银行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增长空间成为行业焦点。

  II。

亚洲资本市场的大兴旺震撼了银行,面对大企业“金融脱媒”引发信贷衰退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零售银行业务成为新方向

  2007年亚洲资本市场的大兴旺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震撼。

年初至今,很多亚洲国家/地区股市指数屡屡刷新了历史新高。

成熟经济的经验是,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的发展,将使信用评级较好的大型公司陆续离开银行,非投资级别客户——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成为银行信贷市场最终集结地。

  “(金融脱媒)是今后5到10年一定会发生的,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远见,你到时候的出路就会有问题。

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现在可能还都是‘小孩子’,但是你必须要有一个特殊的管理办法让这个‘小孩子’长大,现在就看哪一家银行想得早,明白得早了。

”接受我们访问的一位欧美银行在华机构高管提醒道。

  在国际银行业,但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十分成功的零售业务。

发达地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

因为零售银行业务涉及到居民的生活、消费、投资等方方面面,与证券、保险、基金等多个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零售银行相对于公司银行业务,表外收入比重的空间更为广阔。

63位填写我们问卷的亚洲银行家平均预计,未来五年,零售银行表外收入占比达到34.59%,而公司银行表外收入仅占为29.49%。

  这使得发展零售银行不仅是银行应对大企业“金融脱媒”、实现银行业务可持续增长的一条出路,也是银行提高表外业务收入、降低经营风险的重要基础。

  大企业信贷衰退之后的另一个补充是中小企业银行业务。

这块业务曾被视为“高风险、低收益”,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征信问题在逐步得到解决。

这块以前银行业务的“鸡肋”一时间成为各银行机构新的市场定位和目标。

  为深入探索中小企业真实的投融资生态、目前能够享有的金融服务,今年的亚洲银行竞争力研究报告,专门进行了相关专题调研。

我们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专题问卷,在中国内地对544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覆盖区域为17个大中城市v。

与其它研究相比,本次调查从更微观的角度展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生态:

融资渠道狭窄;

银行贷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社会信用不理想;

企业间信用也不发达。

这些因素客观导致了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

西方在中小企业和银行的关系型信贷方面,有“小银行优势”假说。

即中小型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较大银行更有优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的中小企业也同样希望从中小型银行贷款。

而中小企业信用度和信息透明度低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的研究中,一位资深的金融分析师还提到了一些中小企业银行的发展的个性问题。

“中小银行业务还涉及到担保机构的发展问题,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在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时常常喜欢先行并购一些本地担保公司,以期获取所在地的中小企业征信数据库。

”今年10月份,GE商务融资集团(GECommercialFinance)宣布对中国的中科智担保新注资5000万美元,与此同时,亚洲开发银行、花旗亚洲企业投资公司、凯雷投资集团再次增资中科智,投资金额分别增至1242万美元、3090万美元和3046万美元;

此外,美国国际集团(AIG)、国际金融公司(IFC)以及瑞士一家金融机构也已经对成都市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尽职调查。

  III。

中间业务占比稳步提高,银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

  大企业信贷衰退之后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中间业务的本质是客户的风险管理。

相对于交易成本的减少,近年来由于金融业和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并日益复杂,金融业的参与成本有较大提高,参与成本指由于对金融业和金融产品了解不够而付出的成本。

在客户金融参与成本提高之后,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服务无疑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银行的角度,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亚洲银行业的平均利差水平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中间业务的重要性随之凸现。

  本竞争力研究以“中间业务收入/雇员数目”作为客观指标之一衡量银行竞争力。

2006年,亚洲银行业在中间业务收入上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去年参评的123家亚洲银行2005年的非利息收入合计约750亿美元,平均每家为约6.1亿美元;

今年参评的123家亚洲银行2006年的非利息收入增长至913亿美元,平均每家达到7.4亿美元,较去年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