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9822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西安拴马桩艺术特征考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拴马桩雕刻图案造型艺术特征

一、概述

拴马桩,作为陕西三大民间艺术(拴马桩,皮影,剪纸)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民间时刻的瑰宝,自大宋以来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

拴马桩的实际使用价值就是拴马,所以它们出现在渭河以南富庶的冲击平原那些家境殷实的庄户人家。

虽然作为拴马用,但在农民心里这却是富裕的象征。

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一般通高2—3米,宽厚相当,约22—30厘米不等,常栽立在农家民居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作用。

二、考察记录

陕西西安的拴马桩一般大型的通高约300厘米,中型的约260厘米,小型约230厘米。

石桩分四部分:

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

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

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

桩根则埋入地下。

桩头圆雕,有表现人物,人与兽和多人物组合形象,也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如寿星、刘海、仙翁等。

动物形象则有狮、猴、鹰、象、牛、马等。

较精彩的是人骑狮,多在石狮子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石狮子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骑者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

人物五官及衣饰刻划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

所以说拴马桩源远流长,我们对拴马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特别是带有纪年款式的拴马桩。

主要从桩首与桩颈的雕刻变化特征入手,基本掌握了雕刻的时代,现在对其造型特征、雕刻艺术风格进行再探讨。

现选具有代表性的拴马桩介绍如下:

人物训狮拴马桩

尺寸:

通高229cm,桩截面27×

27cm。

造型特征:

人物训狮,头戴毡帽,侧头瞪目竖眉下视,宽鼻,嘴闭留短胡,身着交领长袍,脚蹬长靴,俯身骑于狮背上,一只手抓狮耳朵,另一只手抓狮口咬的彩带。

狮子宽眉凸目,口咬彩带转头,前撑立,后腿曲卧,不受训教,呈现训狮时的坚持场面。

人物为胡人相,将人突出刻画头、两手与须眉之间的特征,将人物性格典型特征表现的真切。

桩上雕刻比桩头粗,四周雕刻吉祥图案,花草有松、竹、梅、兰、莲、水仙、牡丹等随意搭配。

织锦有回纹,万字不到头几何图形,丁字诸多样式,和窗花,砖刻画像石四面纹饰近似,此外还有琴、棋书、画、暗八仙,柱颈下四周各刻一垂柱。

狮子拴马桩

通高105cm,桩截面38×

32cm

狮子头身紧连,颈部不显著。

双耳下耷,脸短而阔,粗眉突兀,铜铃巨目斜视右前方似欲旋动全身,宽鼻,海口,口含长绶带,前腿踞立,后腿半蹲,头微后转,气势凶猛。

台座绕有长带,鼓钉清晰。

上桩正面浮雕对花,右鸳鸯,后奔鹿,左蕉叶。

下桩正面浮雕双鸟,右并蒂花,后为折枝花,左面对花。

两桩四角垂柱相对平短。

人物骑狮拴马桩

通高175cm,桩截面36×

36cm

训狮桩首,训狮人头戴瓜皮圆顶帽,宽眉,大眼,嘴紧闭,身着交领长袍,单腿跪在狮身上,左手抚下巴,右手抓狮嘴,腰间系带,背爬三只幼狮,肩部两只幼狮虽残缺但是仍妙趣横生。

狮子粗眉凸起,圆眼,宽鼻,大嘴吐舌,衔长彩带,颈带项圈,下挂响铃,双前腿撑立,后两腿曲卧,露尾,头右侧,斜视等候。

骑狮人头戴的帽子是清代人所带,上面的人物与下面的狮子,充分表达了骑者凝神静听。

人物比例恰当,形态自然,没有呆滞感,衣着与其他桩人物相同,特别是狮子造型是一般训狮桩之型,从整体上看展现出民间艺术的技艺与传统性。

下设台座与桩颈混为一体。

桩体长方形柱体,毛坯无纹饰。

尺寸:

通高197cm,栓马桩21.5×

21cm

造型特征:

桩首胡人带帽,冒顶卷曲,下垂,向左侧,侧头蹬目竖眉斜视,高鼻,嘴微张,留胡,身着圆领窄袖长袍,脖子带花边项圈,脚蹬长靴,俯身骑于狮背上,两手各抓一狮耳,左肩有一幼狮,拉人物的络腮胡。

狮子圆眼外凸,宽鼻,大嘴,颈带项圈,下挂响铃,前腿撑立,后腿曲蹲,欲挣扎起身,其神态似抗拒重负。

人物为汉人特征。

胡人骑狮拴马桩

通高195cm,桩截面23×

23cm

骑狮桩首,骑狮人头戴缠头帽,身穿圆领窄袖袍,粗眉大眼,圆鼻头,小嘴巴,左手按帽,右手抓狮耳,身体微前曲,骑在狮背,狮被压得支持不住。

狮子竖双耳,双目圆睁,目视前方,显示出一幅被驯服的样子。

尺寸:

通高189cm,桩截面22×

22cm。

骑狮桩首,骑人头戴小圆帽,帽顶有一长穗,左侧下垂,帽有绣花,浓眉,大鼻,眼睛微睁,嘴带笑,身着交领宽袖长袍,脚蹬靴子,骑在狮子背上,身体前倾,左肩上有一幼狮,一只手抓狮子嘴里咬的彩带。

狮子粗眉卷曲,巨目,宽鼻,嘴长咧,下巴有长须,颈戴项圈,下挂响铃,前腿撑立,俩后腿曲弯,头上扬。

通高192cm,桩截面36×

34cm。

骑狮人头戴缠头帽,浓眉大眼,高鼻,身着圆领窄袖长袍骑在狮背上,背趴幼狮,两手分别抓一狮耳。

狮子粗眉凸起,巨目,宽鼻,大嘴长咧,前腿撑立,后两腿曲卧,头右侧。

狮子体小,表现骑在狮背的胡人形象高大。

狮子被压的支撑不住,又无法反抗,突出骑狮人为强者,凶猛的狮子显得无可奈何。

骑狮人的缠头帽向前,巨目大吼,若在空旷田野间召唤远处的人们,显示出豪放的性格。

三、总论

拴马桩是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历史见证,是草原部落牧民定居渭北并逐渐转型为农耕村民的生活记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拴马桩,可谓是关中民间文化力与美的化身。

拴马桩高低不一,低的只有1.5米,低头可看;

高的3米以上,要举首仰视。

其最吸引人之处是不到一尺见方的桩头雕塑,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或人或兽,神态迥异。

有的愁眉不展,有的喜笑颜开,有的从容安详,有的烦躁不安,有的庄严肃穆,有的憨态可掬。

拴马桩的实际用途是拴马,精神寄托为镇宅辟邪。

同时,又是百姓人家的“华表”,标志着主人的身份。

从宋到晚清这段历史时期内,国内经常爆发民族战争,身强力壮的北方民族,不断南侵中原地区。

关中人感觉北方少数民族威猛凶悍的形象可以辟邪,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北方胡人形象的拴马桩。

拴马桩的桩颈多数四面浮雕纹饰,极个别的在桩体雕刻纹饰。

桩颈纹饰丰富多彩,纹饰有海水奔马、回首奔兽、枝梢雀鸟、折枝花卉、祥云等。

拴马桩的桩首和桩颈所雕刻的图案、文字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桩首雕猴,为封侯加爵吉祥意;

桩颈浮雕海水山石,即寿山福海吉祥意。

狮子与驯狮胡人桩首令人注目,笔者在对关中地区拴马桩的考察中发现,这两类拴马桩占绝大多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狮子作装饰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汉代狮子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狮子作为“护法者”的形象得以传播,至唐代普及。

唐代或更早,胡人来中国或经商或做工或任官吏,特别是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长安与西域的往来愈发频繁。

西域文化传到中原,同时狮子舞与驯狮活动也传到中国,拴马桩上的狮子与胡人驯狮形象就是这种文化交往的反映。

拴马桩是中国雕刻艺术一个惊人的高峰。

它把人类最复杂的表情用几根线在石头上勾画出来,折射着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寄托了我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拴马桩也告诉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纳福迎祥上能做出这么多的艺术创造,做出这么多的文章来。

古人的刻石记功是胜利者的政府行为,而拴马桩,则是关中人民对历史,对生活,对美的感悟的一种特殊的记忆符合。

马匹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拴马桩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可是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民间艺术品,它已经从庄户乡间走上了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人民出版社。

2.柯文辉《石上逍遥:

拴马桩的雕刻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

 

系别:

美术系

专业:

美术学

学号:

________

姓名:

指导老师:

________

二零一二年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