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9547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科普馆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购置相应办公、科技推广设备及空调等。

1.7建设期限

2007年11月~2008年10月

1.8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资金筹措方式为:

项目单位自筹500万元,本级财政资金500万元。

1.9项目效益

本项目属公益性项目,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工程,也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更是增强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工程。

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项目区的规划合理科学,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效应。

1.10主要技术指标

(见下页)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规划用地面积

20

合13400M2

2

建议总建筑面积

m2

5000

2.1

其中:

办公用房

225

2.2

科技推广用房

3420

2.3

附属用房

600

2.4

地下室

755

3

容积率

0.38

4

建筑密度

%

11.3

5

绿地率

39.8

6

建设工期

12

7

总投资

万元

1000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由来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有着政治、经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程度。

而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资金投入的优势,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业综合开发在开发农业自然资源的同时开发劳动者的智力,必将受到一石双鸟的效果,项目区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必将带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更大提高,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为解决由于资金分散,科技推广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国家和农发办采取项目资金倾斜的方式鼓励各(地)市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力度,并对兴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的地(市)安排专项经费。

为此,**市农业综合开发办拟新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选择、指导和咨询服务,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工作。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进科技推广,提高项目区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让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要求对农民进行科技推广,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应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工作,保证科技推广经费,把提高项目区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劳动力教育和职业技能推广工作来抓。

科技推广是土地治理项目的一项重要措施。

科技推广的实与虚、好与差、成与败,不仅影响项目区形象,还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效果。

由于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期短、工程量大等客观因素,加之有些地方对科技推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主观原因,容易出现科技推广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被边缘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区内科技效益有效发挥。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强化科技推广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2.1项目的建设是体现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这一本质特征的需要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渠全面配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科技推广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

科技推广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推广目标的综合性和科技措施的综合性两个方面。

在推广目标方面,不仅局限于某一季或单一作物的生产上,必须立足全年的增产、增收,必须满足农作物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必须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减少农业污染;

在科技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品种推广、技术应用与科技推广等工作,品种是基础,技术是保障,科技推广是手段。

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品种的更新,而优良品种的品质保持、产量潜力的挖掘则依赖于先进技术的配套应用,科技推广则是让农民了解、掌握、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环节,系统有效的科技推广,能有效地提升项目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科学种田的能力水平,培育出新型农民。

因此,科技推广亦是一项系统工程。

2.2.2项目的建设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推广运行机制的需要

实践表明,以项目乡镇为主体组织实施各项科技措施的做法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人力散、落实难。

近几年来,乡镇农业推广机构普遍存在着重视以销售种子、农药、化肥等物化产品为主体的经营性创收服务,而轻视新技术引进、技术指导与咨询等公益性服务,有些乡镇因“断粮、断奶”的改制导致资产流失和人才出走,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不活、服务方式单一、推广手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项目编报时应付了事、项目实施时各行其事、项目验收时仓促完事的局面。

二是层次低、效率差。

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时效性。

农作物良种及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更新快,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仅仅依赖于乡镇农技力量实施土地治理的各项科技措施,难以满足高效农业发展中的信息需求、技术需求、专业需求。

三是体制僵、考核难。

由于科技推广无固定模式,加之人员、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造成了科技推广工作的管理难、实施难和考核难。

科技资金管理弱化,常常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较大,资金的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2.2.3项目的建设是更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将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吸纳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来,使项目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是促进了项目区的规划合理科学。

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们直接参与项目规划和建设,编制的计划及制定的实施方案科学性强,同时也将新知识、新理念带到项目区,有利于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和规划的合理性。

二是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能够有效地改变科技推广工作与品种应用、技术推广脱节的状况,由农业专家围绕推广内容编撰科技推广资料,针对性强。

科技推广工作注重效果、不流于形式,能让农民从中真正学到科技知识,增强科学种田的本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三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科技资源,可使项目区推广的品种和技术,定位高、针对性强,不仅考虑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求,还会兼顾到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要求,从而实现产量、品质、效益、环境等方面相互协调,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同步提高的综合效应。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编制依据

**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7年10月由**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委托**市投资咨询中心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和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

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和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

(1)国家计委投资(1999)2250号《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4)**市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5)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和说明。

2.3.2编制范围

(1)调查了解项目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农业综合开发与科技推广现状,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建设条件。

(2)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通过调查和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和实施进度安排建议。

(5)进行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

(6)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2.3.3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1)区域条件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光照长,雨量充足,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等特点,气候条件对植物的培育生长极为有利。

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丰富,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现有耕地面积30.07万公顷,以红壤紫色土为主的土地资源极适合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全市粮食、油料、经济作物由10余类,1400多个品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产业情况

**土地肥沃,水量充足,享有“鱼米之乡”、“江南粮仓”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猪、油重点生产基地之一,被国务院确定为湘南农业综合开发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开发农业资源为手段”的方针,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增加值每年以110%以上的比率递增。

2006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1.74亿元,农业产值达115.88亿元,其中:

粮食总产量326.54万吨,稻谷产量300.9万吨;

油料作物产量17.62万吨;

出栏生猪893.64万头。

(3)产业优势

**农业开发潜力大,农林特产多,国内外市场声誉远播,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几年,通过市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商业市场的运作,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了高档优质稻100万亩、双低油菜100万亩,特种蔬菜100万亩,优质瓜果100万亩产业化基地,全市形成了高档优质稻、双低油菜、柑桔、黄花菜、席草、茶叶、生猪、湘黄鸡、草食牲畜、蛋鸭等十大产业带。

2.3.4项目区基本情况

(1)地理交通

**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

东邻株洲、攸县、安仁;

南界永兴、桂阳;

西接冷水滩、祁阳、东安、邵阳、邵东;

北靠双峰、湘潭。

**市现辖5县、2市、5区,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合153.10万公顷,总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7.23%,城区面积557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93平方公里,总人口720万,在全省各市、州中,幅员位居第7位。

**市是我国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湘桂线交汇于市区,境内通车里程250公里,有火车站33个。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107、322国道以及已建成的京珠、衡昆,已开工建设的京珠复线、吉邵(衡大段已建成)等4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全市100%的乡镇、88%的村通了公路,通车总里程7643公里。

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高速公路149公里。

水上运输也很便利。

湘江上溯潇水,下入洞庭、耒水、蒸水等一级支流四季通航。

(2)综合经济

经济发展加速提质。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07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自2004年以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3.7%;

第二产业272.06亿元,增长16.9%;

第三产业241.91亿元,增长13.4%。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