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9403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3000字Word文件下载.docx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特别是在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清政府感受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为了强化自己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心用洋枪洋炮来装备清军。

为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洋务派即在清政府支持下开始了军工企业的建设与生产,并开始用洋枪洋炮来武装清军了。

这一过程虽然开始的比较早,但一由于清政府财政的拮据,另外也由于清满族贵族愚昧无知、得过且过,政治上缺乏远见,故这一过程进行的相当缓慢。

等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过程远没有完成。

据估计,甲午战前,清军新式武器更换率只能达到或不足钧%左右,调往前线与日军作战军队的更换率只有60%—70%(如聂士成在成欢作战清军更换率只有70%,平壤清军更换率只有60%多一点),东北练军的更换率只有40%。

(如吉林将军长顺所辖17营3哨,“开斯、毛瑟等枪无多,大半来福枪、快枪,余则以刀矛充数”。

山东“旧存军械本属无多,(战争爆发后)现经各营纷纷请领,几无以应。

且尽系旧式枪炮,难以及远”。

沿海部队“后膛枪仅存千余杆,又次之次者,无以制敌”。

许多部队只好“配以旧土枪及故前膛来福枪”。

“湖南并无后膛枪,湖北亦甚少,仅有林明敦数百枝,弹太少。

”甲午战争爆发后,吴大激受命帮办军务,所辖23营3哨(应为11700余人,实际达不到),仅有各种枪枝4600枝。

北京保护外国使馆的中国士兵拿的是“大刀长矛”。

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士兵们手中”“根本没有枪炮和军火储存”,即使有武器,也都是生了锈的或没有弹药的。

而在甲午战争后期,辽宁凤城、辽阳等地清军在很大程度上则以抬枪为主了(因武器在战场被日军缴获或遗弃严重)。

事实上,即使配备了新式武器的清军其装备与日军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在武器型号方面,清军使用的“来福枪就有十四个不同的种类”,“常常同一连队用的武器样式就不一样”。

与此同时“武器与弹药也完全不一致”。

而在日本方面,武器配备比较统一,整个日军除近卫师团(1895年曾入侵金州,准备入侵山海关,后因和议已成,5月入侵台湾)、第四师团(甲午战争期间未曾参加侵华战争)配备了村田连发枪,后备步兵(未曾参加侵华战争)配备斯内塔尔枪、后备骑兵队(未曾参加侵华战争)配备斯宾塞枪外,其余的均配备了村田经芳式步枪(单发枪)。

村田经芳式步枪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武器。

其单发枪最大射程为2400米,连发枪为3112米。

而清军最好的武器毛瑟枪标尺射程为2000米(因火药质量较差,实际达不到),单发哈乞开斯为2000码(1880米),黎意五子连发枪为2500码(合2286米,实际达不到),十三发云者士得为1200码(合1097米)。

大炮配置方面(这里专指行营炮),清军也要逊色。

日军配备大炮一般以山炮、臼炮、加农炮为主,虽多为青铜炮,但由于火药质量较高,其射程一般都较远。

例如15厘米臼炮和12厘米加农炮达7000米,9厘米臼炮和加农炮为1000米。

清军虽也配备了山炮、臼炮、加农炮,并都是钢炮,但由于有一部分是已被淘汰或即将淘汰的前装旧炮,火药、炮弹质量不如日军,故火炮威力不如日军。

至于海军,更是远逊于日本。

从军舰总数及总吨位来说中国是远远超过日本的。

军舰总数方面,中国为78艘(不包括其他武装运输船)、鱼雷艇24艘;

日本为31艘、鱼雷艇37艘;

总吨数方面,,中国为8万余吨,日本为5.9万余吨。

虽然中国方面军舰总数不少,但能够出海作战的少。

从舰队编制来看,仅北洋舰队一支,这样中国方面就由优势变为劣势了。

例如2000吨以上的主力舰日本有11艘,排水量3.72万吨,北洋舰队只有7艘,排水量2.7万吨。

其他如在炮火、舰速等方面北洋舰队也都处于劣势。

由于武器落后,致使本来就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清军在战场上往往处于更加不利地位甚或大大加速了失利进程。

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大概莫过于黄海海战了。

1894年爆发的黄海海战是中日两国海军主力的大决战。

决战如何,对于甲午战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海战中如果中国方面获胜,那么不但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企图将被迫停止,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海军力量都难以恢复。

假如中国失败,那么不但日本侵略计划可以实现,给中国和朝鲜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还将大大鼓励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使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

但十分不幸的是中国不但战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失利原因很多,但武器装备落后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双方力量对比中,日本参战军舰为12艘,中国为10艘,日本比中国多2艘,即多20%(百分比以中国为基数,下同);

总吨数方面,日本为40840吨,中国为31366吨,日本比中国多9474吨,即多30%;

总马力上,日本为68968马力,中国为42200马力,日本比中国多26768马力,即多63%;

参战兵员上(参战兵员也是一种武器装备),日本为3530人,中国为2089人,日本多1441人,即多69%;

参战炮火数量上,日总炮数为272门,中国总炮数为180f-1,日舰比中国多92门。

即多51%;

舰队平均航速方面,日舰设计航速每小时为16.5海里,中国为15.5海里,日舰比中国舰队平均每小时快1海里,即快6.45%,事实上,中国军舰由于下水较早,已达不到设计航速,真实航速平均每小时只有10.8海里,日舰下水时间较短,大都能达到设计航速,故日舰事实上比北洋舰队每小时快5.7海里,即快52.7%;

在鱼雷发射管方面,日舰拥有鱼雷发射管36个,中国拥有26个,日舰比中国多10个,即多38%(按:

黄海海战中日本鱼雷未曾发挥作甩)。

由此可见,海战中日舰不论在舰数、吨数、马力、速度、炮火及人员等方面都占绝对优势。

这里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炮火方面,日舰拥有12公分速射炮81门,而中国方面一门也没有;

日本拥有小口径速射炮111门,而中国只有27门;

据英国海军年鉴介绍,“速射炮发射速度大于原后装炮六倍”,照此比例推算,日舰炮火应是北洋舰队的3倍。

由于日舰不论在速度、炮火、人员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所以海战中出现了“日本舰队发出的速射炮弹,像雨点般落在中国军舰甲板上”、日舰“变动至灵,转瞬一阵”,清军“变换阵势尚未完竣,已被其所围。

虽有夺天之巧,亦难插翅而飞也”的现象,导致了黄海海战的失利。

事实上,不但黄海海战因武器落后而失利,其他一些战斗也在很大程度上因武器落后而失败。

如1894年9月平壤之战、10月鸭绿江防之战,清军因装备不足而失利。

1894年11月,宋庆反攻金州因缺乏重武器(“我枪彼炮”)反攻失败。

1895年1月,清军先后5次反攻海城,因炮火相差悬殊(清军10数门,日军43门)而失败。

日军进攻大平山,宋庆率军殊死防战,又因炮火相差悬殊(清军约10门,日军约五六十门)而失败。

1895年3月,日军进攻田庄台,又因日军炮火比清军多出近一倍以上(日军91门,清军20余门),田庄台失守。

由此可见武器装备的落后应是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但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清军装备落后主要是从一般装备上说的,若从装备总量和个别地区的装备来看,清军又是远远超过日军的。

例如,日军侵华共携带大炮300门多一点,每人携带子弹200发。

而在整个战场上,日军先后共缴获清军大炮(各种炮合计)751门、步枪(包括抬枪)9883枝、炮弹(各种合计)2623724颗、步枪子弹(各种合计)80009785发,其中仅子弹一项日军就平均每个士兵缴获695发。

如在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三地,这三地不但地理位置险要,装备也相当精良。

旅顺共装备新式大炮78门、大连湾为38门、威海卫80门。

这些大炮大都是当时最新式武器,“均为自动回转射击炮”,“实为无双之利器”,其性能远远超过日军的山炮和加农炮,结果都不能“一日守”,这里不论是重要的还是其他的原因都不是武器的原因了。

有关这一点,我们下面还要谈到。

清军不善于使用近代化的武器,即使有了好的武器也无法战胜敌人,这是令人痛心的。

这里我们还应指出的是,清军虽然总体上拥有大量的武器和许多先进的武器,但在许多具体战场上的装备却不如日军甚至远不如日军,正因为这样我们把这种落后称为清军装备的相对落后。

二、清军腐败、战斗力低是清军战败的直接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一些官兵贪生怕死、勇气不足。

如直隶提督叶志超,朝鲜公州之战时连日军影子还没见到就拔腿逃跑,平壤之战当左宝贵战死战事还有可为之时竞率队逃跑,狂奔500里退回鸭绿江。

刘盛休防守九连城、赵怀业防守大连湾、黄仕林防守旅顺黄金山炮台、刘超佩防守威海卫南帮炮台、戴宗蹇防守威海卫北帮炮台、善联防守营口,均不战而逃。

金州之战时,福建提督程之伟率大同军支援金州,逗留复州迟迟不进,后竟率队离去。

山东半岛之战爆发后,山东河防营副将阎得胜率5营清军驰援龙须岛,行至半途,竞率队向西逃去。

黄海海战时,当海战进行到关键时刻,方伯谦、吴敬荣率舰而逃。

而王平率左一鱼雷艇在海战中则忙于救援落水清军,“忘记”自己的任务是应主动向日舰发起进攻了。

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因受海战的打击,竞率舰队困守威海卫军港不敢出战了。

部分清高级将领如此,影响一些普通士兵贪生怕死。

如卫汝贵部“有督臣亲军队王得胜诸员,临行(指赴朝鲜)时军皆哗噪,在律正法二人,以洋枪队押解上船”。

“京师绿营兵四十八万,初奉调如山海关。

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之惨。

”保定清军“听说要向大沽口开拔,抵御日本兵,大家立时骇得失神失色,十分恐慌”,“第二天起来一看,大家的眼睛都肿得像桃子一样。

”1894年9月7日,防守平壤清军“越三更,忽言敌至”,“竟各自施放枪炮”“彼此自攻,互相击杀”,“及闻确报,始知敌人尚远”。

鸭绿江防之战时,日军佐藤部涉水渡江,当进至距南岸600米时,清军已弃炮逃跑。

虎山失守后,铭军先自“惊溃”,盛军亦“乘势哗溃”。

防守海城清军同日军稍一接触便溃散了。

在析木城,清军“只在短暂射击以后就立即后撤了”,“逃跑的速度实在令人吃惊”。

金州保卫战打响后,赵怀业带队支援,“甫及城门,闻警复返,该队已不战而溃”。

土城子之战胜利后,清军追击逃跑日军时竟出现日“军停,他们也停;

”日“军进,他们就退”的现象,致使“日军得到了甚为安全的退却。

”防守旅腰陆路炮台清军大“都在日兵封达之前(即攻入炮台之前)早就离开守备地点逃去,防御到最后以至于以垒为枕战死的,只有守备最西的一个垒的仅为少数的兵勇。

”防守荣成湾清军只在日军进行短暂炮击后即成溃散状态。

威海卫保卫战进行到最后时刻,一些士兵竞向丁汝昌“乞生路”,甚至露刃威胁。

在谈到清军贪生怕死状况时,一参战日军士兵曾对此作了如下描述:

清军“因为勇气不足结果决不用白刃战以决雌雄,单单指望火力优势作为惟一的决战手段。

所以有好机会也不冲锋,更不追击,前进时全军一条线,后退时毫无秩序”。

“清兵经常在炮弹达不到的远距离开炮,虚张声势借以恫吓。

”清军“怯懦”之情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由于清军怯懦、勇气不足,日军可以以“斩杀”比日军“多之四倍的”清军(事实上还要多)。

结果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日军共消耗“步枪子弹一百二十四万一千八百发,炮弹三万四千零九十发。

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贪生怕死上,一些清高级将领表现尤甚。

战斗中“首先逃跑的是将军统领,其次是下级干部,留在最后的总是士兵”。

指出部分官兵贪生怕死,是为总结经验教训,并非否定很多将士的奋勇作战,流血牺牲的爱国精神。

第二,对近代化战争知之甚少。

清军对此知之甚少的程度同样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在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