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40则Word文件下载.docx
《成语故事40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40则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释义】:
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
后形容刻苦攻读。
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
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悬梁刺股【释义】:
形容刻苦学习。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手不释卷
【释义】:
释:
放下;
卷:
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
”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
“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
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
“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
“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
“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
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随月读书
形容一个人用功读书,不怕辛苦的精神。
比喻家境贫困,刻苦读书。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江泌的人,江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爸爸瘫痪、妈妈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赚钱养家,晚上还要帮妈妈做事,根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读书。
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着以后,江泌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
“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来看些书,就不愁没钱点灯看书了。
”可是,月亮会慢慢移动,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
有时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还是努力提起精神看书,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闻鸡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同义词:
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
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
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
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
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温舒编蒲
编联蒲叶以供书写。
喻苦学。
路温舒,字长君,是钜鹿县束里人。
他的父亲做束里的监门,让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
学得稍有长进,就请求做小狱吏,乘机学习律令,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
太守巡察各县,见到他,觉得他不是凡夫俗子,就让他代行决曹史之职。
他又拜师学习《春秋》,略知大意。
被举为孝廉,做山邑县丞,因犯法而被免职,后来又做郡的属吏。
内史举荐路温舒为文学科的第一等,升为右扶风丞。
当时,皇帝下韶书命令公卿大臣推荐可以出使匈奴的人,路温舒上书,请求作为随从人员,随使者出使匈奴,以报效天子,皇帝批阅上书,转交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询问情况,因为他言无可取,罢归故宫。
很长时间之后,升迁为临淮郡太守,政绩非常出色,死于任上。
临池学书
【释义】临:
靠近,挨着;
池:
砚池;
书:
书法。
指刻苦练习书法。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
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
焚膏继晷
【释义】膏:
油脂,指灯烛;
继:
继续,接替;
晷:
日光。
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韩愈曾经训诲他的学生说:
“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
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
“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
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
结果呢?
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
开卷有益
开卷:
打开书本,指读书;
益:
好处。
读书总有好处。
故事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
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
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
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
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
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
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
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
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
“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勤能补拙
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公元825年,唐敬宗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
白居易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赢得老百姓的好评。
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不耻下问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
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
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
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
祖。
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
“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
“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
“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
“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
”弟子们想:
“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集思广益
集中群众的意见和智慧;
取得更好的效果。
也指集中众人的思想和智慧;
广泛吸收好的意见。
三国时,刘备死后,刘禅继位。
丞相诸葛亮处理、决定蜀国的大小政事,成了蜀国政权的实际主持者。
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并不因此居功自傲,常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
杨是当时丞相府里负责文书事务的主簿官。
他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作法提出了建议,他说:
“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分工应该不同。
”他还举出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意思。
劝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过问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自己应主抓军政大事。
诸葛亮对于杨的劝告和关心很是感激,但他怕有负刘备所托,仍然亲自处理大小事务。
后来杨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哀悼不已。
为了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告,号召文武百官、朝廷内外主动积极地发表政见,反复争议。
这篇文告就是《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他在文中写道:
“丞相府里让大家都来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铁杵磨针
[释义]: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笑话老妇人的愚笨。
老妇人却说:
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