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7600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文档格式.docx

特征特性:

春性,成熟期同对照品种绵阳26号。

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

株高77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

穗层整齐,穗较短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

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0克。

中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高感叶锈病。

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5.4%,沉淀值17.7毫升,吸水率55.1%,面团稳定时间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4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2.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8.7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0%(极显著);

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03.9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5.9%(极显著)。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0.7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3%。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种期为10月底至11月初,每亩基本苗12万株。

亩施纯氮10~12公斤,适当施用磷、钾肥,重施基肥。

条锈病流行年份和重发区注意进行药剂防治。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陕西省汉中地区中上等水肥地种植。

国审麦2003024

川农17号(原名:

R57)

91S-23×

A302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绵阳26号晚2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苗叶较狭较短直,苗期基部叶片常黄化失绿。

株高78厘米,株型紧凑,耐肥抗倒。

穗层整齐,穗较短,近圆锥型,短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

平均每亩穗数25万穗,穗粒数36粒,千粒重41克。

中感条锈病,对秆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

容重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2.7%,湿面筋含量25.3%,沉淀值27毫升,吸水率60.2%,面团稳定时间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0E.U,延伸性13.8厘米,拉伸面积43.8平方厘米。

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上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0.6公斤,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18.5%(极显著);

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295.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减产3.2%(显著);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75.4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4.1%。

适宜播种期为11月1~8日,每亩基本苗12万株。

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肥5公斤,钾肥6公斤,重施底肥,麦苗二叶一心期追肥,底肥和追肥比例为7:

3。

条锈病流行年份和重发区注意进行药剂防治,抽穗期注意防治赤霉病。

国审麦2003025

扬辐麦2号(原名:

扬辐9798)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扬麦158×

101-901)F1辐射

2002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2天。

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叶色深绿,叶片披,幼苗长势健壮,繁茂性好。

株高94厘米,抗倒伏能力较差,抗寒力一般。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

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28万穗,穗粒数33粒,千粒重40克。

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容重757.5克/升,粗蛋白含量12.3%,湿面筋含量21.8%,沉降值30.4毫升,吸水率55.1%,稳定时间1.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21.5E.U,延伸性15.1厘米,拉伸面积84.9平方厘米。

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7.3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1%(显著);

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321.7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1%(不显著)。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35.6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4.2%

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亩基本苗15万株左右;

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底肥和追肥比例为7:

3,应防止后期施氮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

采用多效唑拌种、拔节期控制肥水等措施防止倒伏,注意早期纹枯病、中后期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省、安徽省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襄樊地区、浙江省等地种植。

国审麦2003026

浙丰2号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皖鉴7909×

浙908

2001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春性,成熟期较对照扬麦158晚1~2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淡,叶片窄小上冲。

株高85cm左右,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抗倒能力较好,抗寒力一般。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

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8粒,千粒重40克。

熟相一般。

中抗纹枯病和赤霉病,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

容重761.6克/升,粗蛋白含量11.9%,湿面筋含量23.9%,沉降值16.7毫升,吸水率50.3%,面团稳定时间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8.3E.U,延伸性16.1厘米,拉伸面积48.5平方厘米。

2000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6.4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减产1.4%(不显著);

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340.8公斤,比对照减产2.6%(极显著)。

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5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3%。

适宜播种期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中北部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南部为11月上旬至中旬。

每亩基本苗18~20万株。

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适量施用拔节孕穗肥,后期应防止施肥过多过迟而影响弱筋品质。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浙江省、安徽和江苏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省等地种植。

国审麦2003027

郑麦9023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小偃6号×

西农65)×

[83

(2)3-3×

84(14)43]}F3×

陕213

2001年河南省、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安徽省、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春性,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早2天。

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叶黄绿色,叶片上冲。

株高80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性中等。

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

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9万穗,穗粒数27粒,千粒重43克;

在长江中下游区试中,平均亩穗数30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3克。

冬春长势旺,抗寒力弱。

耐后期高温,灌浆快,熟相好。

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秆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

黄淮南片试验,容重800克/升,粗蛋白含量14.5%,湿面筋含量33%,沉降值44.4毫升,吸水率64.2%,面团稳定时间7.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64.8E.U,拉伸面积58.7平方厘米。

长江中下游麦区试验,容重777克/升、粗蛋白含量14.0%,湿面筋含量29.8%,沉降值45.3毫升,吸水率59.9%,稳定时间7.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5E.U,延伸性17.7厘米,拉伸面积103.9平方厘米。

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8.2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4.7%(显著);

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48.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7%(不显著);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6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1%。

2002年参加长江流域冬麦区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7.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极显著);

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309.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极显著)。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7.9公斤,比当地对照减产2.1%。

注意适期晚播防止冻害。

黄淮冬麦区南片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每亩基本苗15~20万株;

长江中下游麦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每亩基本苗20~25万株;

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后期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注意氮肥后移,保证中后期氮素供应,确保强筋品质。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晚茬种植。

长江中下游麦区的安徽和江苏沿淮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等地种植。

国审麦2003028

新麦11号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周8826×

新乡3577

200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号晚1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深绿,叶片窄长。

株高84厘米,株型稍松散,抗倒力中等。

穗层较整齐,主茎穗与分蘖穗稍有差异,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偏粉质。

分蘖成穗率高,亩穗数36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43克。

苗期长势壮,抗寒性好。

中后期耐高温,抗干热风,灌浆快,落黄好。

中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中抗纹枯病和秆锈病。

容重779.5克/升,粗蛋白含量14.3%,湿面筋含量31.8%,沉降值25.4毫升,吸水率55.4%,面团稳定时间2.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88E.U,拉伸面积22.5平方厘米。

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0.3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7%(极显著);

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85.8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11.2%(极显著);

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4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6%。

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每亩基本苗14~18万株,晚播适当增加播量。

拨节末期进行肥水管理,注意宜晚不宜早。

注意防治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等病虫危害。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国审麦2003029

周麦16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周9×

周8425B

2002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晚1天。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叶色深,叶片宽长。

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举,抗倒性较好。

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

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37万穗,穗粒数30粒,千粒重46克。

苗期生长健壮,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稍偏弱。

耐湿性好,耐后期高温,熟相好。

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赤霉病。

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14%,湿面筋含量30.8%,沉降值25.5毫升,吸水率62.1%,面团稳定时间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1E.U,拉伸面积14平方厘米。

2002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早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72.8公斤,比对照豫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