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部分有: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两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
年、月、日;
分数的初步认识;
空间与图形有:
东、南、西、北;
旋转与平移现象;
周长;
实践与综合应用有:
总复习和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
在数与代数板块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一位的除法是重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除法和多位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乘、除法的进一步发展。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是由多个简单数学知识结构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综合而成的知识结构。
这部分知识又分别是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因为在多位数的乘除法中,也是由多个简单知识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规律综合而的复合;
用多位数除时,每求一步商的过程与用一位数除的过程基本相同。
因此,这些内容都是最基础的,对进一步学习有重要意义,要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
克、千克、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教科书重点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议一议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年、月、日是在掌握了12时计时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但年、月、日更为抽象,它综合了数学知识和天文知识,因此它的学习更为困难。
为突破这个难点,教科书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历入手,采用“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的学习方式。
在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都是新课程中增加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科书通过为学生提供大量现实有趣的素材,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把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推理的活动过程。
东、南、西、北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用前面掌握的方位词学习新的方向。
教科书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非常清楚地呈现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教材把学生对方向的认识扩展到八个方向。
旋转和平移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有关图形与变换的学习内容,教科书主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人们经过不断地总结而获得的,通过这种特例的教学,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而且能通过对周长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样让学生经历探究周长概念的全过程,能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平均分达86分,及格率达100%;
优生率达90%,后进生率按制在0%。
学生学习行为目标: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他人的帮助和鼓励下,能克服数学学习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人人能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建立更好地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自觉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和辅导,实施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学习活动。
8、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
课时数
(计划安排数)
周次
克、千克、吨的认识及单元检测
5
第2-3周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单元检测
16
第3-6周
东、南、西、北及单元检测
第6-7周
旋转与平移现象及单元检测
2
第7-8周
期中复习与期中检测(含评讲试卷)
第9周
两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及单元检测
10
第9-11周
周长及单元检测
4
第11-12周
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单元检测
第12-13周
年、月、日及单元检测
第13-14周
总复习及检测
20
第15-18周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
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
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
(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
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
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盐,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
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
(轻或很轻的感觉)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板书:
克——g)
(4)议一议。
生活中计量那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作单位?
学生可能会说到牙齿、粉笔头、树叶等物品,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估计误差太大的予以纠正。
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图片介绍。
教师:
你见到的哪些物品包装上用到了“克”?
(5)填一填
学生独立教材第2页“填一填”,完成后汇报。
你是怎样确定读数和读数单位的?
小结:
秤上的标注是g,读数就以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多少就是多少克。
3.认识千克。
一袋盐重多少?
两袋盐呢?
学生观察后知道1袋盐重500克,两袋盐是500克+500克=1000克
请大家把2袋盐放在盘秤上称一称,告诉老师两袋盐多重,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发现指针指着1,两袋盐重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1千克和1000克都同样表示两袋盐的轻重,因此1千克和1000克一样重,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
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
①现在请大家把重1kg的盐放在手里掂一掂,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操作并交流感受。
②先掂一掂1kg的盐,再掂一掂1枚一角的硬币,有什么感受?
并在小组讨论:
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千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kg表示。
千克——kg
(3)估一估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梨重1千克吗?
先引导学生用手先掂一掂一个梨有多重,再想1kg重的物品在手里是怎样的感受,然后估计几个梨重1千克,组内先交流,然后让学生用盘秤验证估算结果(4个梨重约1千克)。
你能估一估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吗?
教师用盘秤称出1千克鸡蛋验证学生的估算结果(18个鸡蛋约重1千克)。
(4)称一称
①小组合作用盘秤称出1千克大豆。
让学生先将大豆放入袋中,先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后再称出1千克大豆。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让学生再掂一掂。
②小组合作用盘称称出2千克大米。
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③教师巡视:
让学生先掂一掂,估一估,各小组再分别称出8个苹果和3个萝卜有多重。
(5)填一填。
5000g=()kg3kg=()g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帮助学生分析填写错误的原因。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
称一称
比一比看谁抓得准?
学生分组完成后相互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题。
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
师生共同评析
3.拓展练习:
1000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块谁重?
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
因为1000克=1千克,所以1000克的棉花与1千克的铁块一样重。
同样重的物品大小也不一定相同。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克和千克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