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培训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
《小学高段数学培训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段数学培训心得体会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学校的“一、二、三”教学法;
受益非浅。
我将()会把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的应用于我的教学之中。
下午听了绵阳外国语学校的二年级《找规律》一课,从杨欢欢老师那淡定从容的教学中体会到了语速缓慢有度、抑扬顿挫;
驾驭课堂收放自如、巧到好处;
在教学生找规律时,教学生如何观察?
步骤清晰,教法得当;
这正好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从动手操作的设计中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与新课标下的“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遥相呼应;
22日到重庆,23日听了两堂讲座:
一堂是西南大学李达武教授的《快乐国学与师德师风建设》,另一堂是重庆市北碚区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教授的《教师的教学行为》;
24日到大坪小学听取了两堂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课:
五年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和二年级的《表内除法的整理与复习》,通过几天的学习,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
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现根据我的学习和理解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设计方面
通过听他们的三节课,我认为可以用“生活、兴趣、直观、创新”这八个字来该概
括。
他们抓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
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就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如:
《植树问题》这堂课让学生操作,比较、发现规律和方法,再用发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数学再次回归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
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我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物演示时都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
而在他们的教学中,是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他们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
小学生,听过了可能就忘记;
看过了,可能就记住;
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三、在数学思想方面
平时老师们都议论:
“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很聪明”。
其实这就是一种数学精神,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不是天生的,是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熏陶、感染、领悟和实践锻炼出来的。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
对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
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术。
”长期以来,我对数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总是以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展开的,因此,导致在课堂上我只单纯的“解题教学”,只讲解题步骤,不展示思维的过程;
只讲解题结果,不探寻来龙去脉。
通过听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中经典发问:
“为什么植树颗树老是比间隔数多1呢?
”从这一反问让我找到了我与名优教师教学上的差距那就是:
缺少这样点睛之笔的“为什么”;
让我深深体会到“思想是课堂的核心,问题是课堂的灵魂”的意义所在;
还有老师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上做得很好。
例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这节课中,老师先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他先启发学生猜想:
有的同学猜20棵、有的猜21棵,还有的猜22棵;
这时老师就利用同学们猜测的不同结果启发学生去思考。
接着老师又出一道题(降低难度):
下图是表示12米的线段,请同学们按相同的距离设计植树方案,(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验证猜测)。
同学们通过设计、比较不同方案,发现规律;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
间距从而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总长÷
间距+1=棵数(200÷
5+1=21)。
这一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
这堂课知识迁移很到位:
每出一道题老师都要问:
你把什么看作树?
什么看作间隔数?
还有这堂课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例题中是100米,老师不急着讲100米而是降低难度先弄清12米(两端都要栽)栽树要多少棵?
然后再讲100米要栽多少棵?
再者就是由原来的栽一边变成了两边都要栽又该如何解等等。
四、乐教善思,提升自我
从两位教授的讲解中使我茅塞顿开;
让我知道了处事哲理:
顺应自然,清静无为;
让我懂得了如何提升自己的快乐?
快乐从哪里来?
从学问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得一知
已中来,从心胸开阔中来;
从案例: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中让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人生的乐趣;
一个人做了什么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一个人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尽可能多的领域施展才华,创造业绩,这就是人生的华彩与壮丽,这正是李白《将进酒》中所说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
感受还很多,只叹纸短话长。
总之,我会将学到的有用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让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张磊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
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创设亲身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安排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许多情境图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实际活动,亲身体验来表现。
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
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亲身感受数学,还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静态的画面动作,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经历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
例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节的设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法的分类思想;
再如一册6~7页、14~15页、96~97页、114~116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内容的编排,都是一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设计的情景、插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学实践也证明面对这样的情境,学生探索的潜力常常超出老师的预想。
例如学生在观察分析小猪帮小兔盖房子情境图体验一一对应时,除了发现了小猪的个数与苹果个数一样多、凳子的个数和小兔的个数一样多等知
识以外,还发现了小猪的鼻孔和空心砖的两个空一样多、小兔的两个耳朵和小猪的两个耳朵一样多等只有从儿童的角度观察才能发现的对应信息。
再如“野生动物园”,情境图不仅为学生数数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使学生在欣赏、观察自己喜欢的各种动物的过程中经历了数的抽象过程,而且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联想到了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参观动物园要注意安全等数学以外的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学校运动会”则直接选取了学生亲身经历过的运动会场面图,使学生经历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新教材的这一编排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二、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
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新教材从学生接触计算开始,就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如:
二年级上册56页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例5,情境图是地里种了4棵玉米,每棵玉米上结了3个玉米,小熊掰走了一个,小天使提出问题“还剩几个?
”三只青蛙分别想出了三种算法
(1)
3+3+3+3+3+2=11
(2)3×
3+2=11(3)4×
3-1=11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以往呆板、机械、每个问题都有现成结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了算法多样化,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同时启发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过早的选优。
教师正是借助教材这一知识的载体和依据,对类似这样的内容作了恰当的处理。
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要求还剩几个玉米棒,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一问
题?
”“说说你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奇思妙想令老师始料不及。
(下面是学生的算法和想法)“3+3+3+3+3+2=11,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