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关系研究Word下载.docx
《调研报告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关系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研报告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关系研究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紧接着,2015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此后,各地结合本地特色与优势,围绕“7+10”产业,纷纷创建特色小镇。
2015年6月37个特色小镇入围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初又有42个特色小镇入围第二批创建名单。
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且成效显著,对各地经济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及全国范围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意见》明确指出了特色小镇的定义,即“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特色小镇的第一要义在于其“特色”。
首先,特色小镇的覆盖范围是第一大特色。
特色小镇的规划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但其辐射范围远超3平方公里。
同时,特色小镇已突破一般行政意义上的建制镇,而是对发展基础相同、产业联系紧密的区域进行跨界整合。
当然,特色小镇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园、产业园以及风景区。
特色小镇是整合工业园、产业园、风景区、社区等的功能,促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小型的综合体。
其次,特色小镇的平台定位是第二大特色。
特色小镇的平台定位已远高于工业平台的定位,而是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平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挖掘人文底蕴、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融合”,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特色小镇的产业选择是第三大特色。
其实,特色小镇战略提出的关键原因在于浙江长期以来的块状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原本粗放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动能迫在眉睫。
特色产业的选择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因此,浙江特色小镇紧紧围绕“7+10”产业,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将产业发展同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文化挖掘、休闲旅游、社区发展紧密结合,重构产业生态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最后,特色小镇的运作模式是第四大特色。
由于特色小镇不同于建制镇、工业园、产业园等形态,因此,在运作模式上也突破了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而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总之,特色小镇是浙江省提出的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她们体量不大,但都独具特色,产业低碳高效、文化深厚繁荣、生态优美宜人。
2.新型城镇化内涵
城镇化概念最早出现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指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经过十年的探索,在党的十八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紧接着,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全国范围内推进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过去传统的城镇化只关注经济增长,更多地是“地”的城镇化,现在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经济总量的扩大,更看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城镇化。
并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城镇化又被赋予了生态文明的新内容。
新型城镇化强调“新”,“新”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第一,发展目标的“新”。
过去,衡量城镇化过程的关键在于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发展目标就是做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而传统的发展模式的低附加值的盲目扩张,带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多方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内容的“新”。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关注建了多少楼房,GDP增长多少,更加关注的是生产效率是否改进、产品附加值是否提高、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资源是否得到节约、城乡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城乡差距是否缩小、人民满意度是否提高等问题。
第三,发展动力的“新”。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后发国家四阶段理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已经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新型城镇化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所在,是城镇化建设的内源动力。
第四,发展机制的“新”。
传统的城镇化依靠土地的扩张,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而政府是土地资源的支配者,因此,过去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
伴随着人口红利、要素成本低廉等优势的逐步丧失,政府主导型的传统城镇化之路已走不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转变发展机制,从以政府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政府扮演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说有中国特色,其特殊性就在于中国城镇化的主体是小城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由于前些年的过度开发也导致这些城市的发展空间不足。
而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再加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便利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产业的发展等因素,未来,小城镇将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二、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关系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四大点就提出要“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挥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
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可见,在历史演进规律的作用下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如图1所示。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浙江提出的特色小镇符合新型城镇化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为特色小镇建设汇聚大量高端要素,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抓手
(1)特色小镇建设以产业为核心,推动经济特色化高速发展
谢呈阳、胡汉辉、周海波(2016)提出,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基础,产业基础牢固了,城市的长久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色小镇重点发展的行业是七大万亿级产业和十大经典传统产业,并形成完整产业链。
这些产业附加值高、增长性好、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招引大、好、高项目必然带动小城镇的变革,扩大小城镇经济总量的同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小城镇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动力。
(2)特色小镇强调生态保护,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传统城镇化是一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
但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困难性和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环境问题是一项十分棘手的问题。
而特色小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造至少3A级及以上景区。
这一硬性指标对解决传统城镇环境脏、乱、差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
(3)特色小镇以人为本,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特色小镇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融合,其中生产是核心、生态是保障、生活是基础。
因此,特色小镇在规划过程中强调不断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商业设施、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完善服务保障;
挖掘并弘扬优秀文化,提升小城镇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生活;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打造平安城镇。
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4)特色小镇创新发展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致力于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将形成影响全域发展的资源、要素优势,推动小城镇各方面的繁荣。
通过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互动协作,推动小城镇甚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魅力新城。
2.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重要平台
(1)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小镇生产高效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通过汇聚高端要素,不断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从横向视角还是纵向视角,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库兹涅茨,1996;
曾芬珏,2002;
刘志彪,2010)。
城镇化最初的定义就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新历史阶段,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实现高端人才流入,从而带入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充裕资本等,实现高端要素的集聚,推动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
(2)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实现特色小镇生活提质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城镇建设,包括基础社会全覆盖、公共服务均等化、低碳城市建设、生活便利性提高、资源保护等。
而这些内容也正是特色小镇打造品质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3)新型城镇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实现特色小镇生态优美的目标
现阶段的城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城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绿色低碳、幸福和谐、协调共享的发展过程中,特色小镇生态优美的目标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总而言之,特色小镇和新型城镇化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两者相互作用,通过乘数效应和循环效应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同发展,达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长兴新能源小镇培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同分析
1.长兴新能源小镇的基本情况
2016年1月26日,长兴新能源小镇成功入围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新能源小镇选址于长兴县画溪街道,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东至长吕公路,南至工业功能区(三期)规五路,西至画溪大道,北至雉洲大道(北侧)。
而画溪街道前身是长兴城关镇雉城镇,与长兴县主城区一桥之隔,是长兴原雉城新兴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所在之地。
从区域面积,我们可以发现长兴新能源小镇与原来的城镇高度重叠。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新能源小镇就是在推动长兴老城区的再崛起,是长兴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创新和突破。
长兴新能源小镇突出发展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含关键零部件)及太阳能光热光伏三大节能环保产业,以及LED新光源、新能源材料等新能源关联产业。
着力打造研发设计、高端制造、文化科普、休闲旅游、公共服务五大功能板块,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
2.传统小镇的发展为培育新能源小镇奠定坚实基础
画溪街道经过长期的发展,为培育新能小镇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包括产业基础、人文基础、环境基础、交通基础、人才基础、协调发展基础等,厚实的基础助力长兴高起点、高平台打造新能源小镇。
第一,产业基础。
长兴的蓄电池产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经历了多年转型升级的阵痛之后,长兴传统的铅蓄电池产业华丽转身,形成了拥有66家规上企业和超过400家中小企业的新能源产业链,并逐渐占据了行业技术的“制高点”,拥有市场“定价权”。
画溪目前具有丰富的各类新能源产品。
汇聚了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和丰富的新能源产品。
第二,人文基础和环境基础。
画溪街道因长兴重要航道画溪新港(即长湖申航道)穿境而得名。
画溪(指小浦的画溪)历史悠久,为唐睿宗时大学士徐坚的故居,世称徐阁老。
“画溪”是因上箬溪环境幽美、风景如画而得名。
古时这里是长兴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