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6274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笔记Word格式.docx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

8、教育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4)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学过程就是在三者的相会对立并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

9、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里起源说(孟禄.美);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20世纪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

(2)教育的全民化(主要内涵是民主化和普及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及时的现代化。

二、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及时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提出支持与指导,全名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3、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

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学习活动)关系的现象。

4、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现象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5、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6、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1776年,康德在德国科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8、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学科,始于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9、赫尔巴特形成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点。

10、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11、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为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2、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第二章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之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德国。

4、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优惠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义务教育既体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3)义务教育既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游客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5、《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有三个方面:

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7、实施义务教育需要一系列的办学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办学经费和师资。

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在身体方面的启蒙作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二教育目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对小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有关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个人本位论(卢梭);

(2)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确立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

5、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P23.

6、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三教育制度

1、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制度,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集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

但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是1904年一月颁布执行的“癸卯学制”

4、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6、我国学制改革所遵循的原准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屹立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1、个体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提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3、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等。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时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外铄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多因素相互决定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得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二想想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一)环境及作用

1、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是英国学者高登。

3、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及作用

1、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

3、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学校把改造过的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

2、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地控制影响学生法阵的各种因素。

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的规范;

(2)学校教育就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1)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因素。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2)个体主观能动性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也包括人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与倾向),其中最基本的事认识活动,最高层次的是社会实践活动。

三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1、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父母的夸奖

(3)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

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是传播和传递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的界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1)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角色主要包括: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是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3)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