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5454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Word文档格式.docx

6.美学学科:

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

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

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他把美学定义为研究低级感性认识的学科。

1750年,他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

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接受和传播西方美学的复杂过程中转借德国日本的翻译,用“美学”来翻译Aesthetica,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约定俗成,于是“感性学”一词也就成了美学。

11.美感:

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2审美形态:

就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3.艺术活动:

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14.美育:

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指。

狭义的美育是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15.审美活动:

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是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1?

审美需要:

(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

审美理想:

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3、审美趣味: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爱好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4、审美惊异:

(1)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2)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正是在主客体的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向往。

5.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澄明:

(1)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

(2)在这种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地显现出来,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

7.多样统一:

(1)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别;

(2)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8.审美意识:

(1)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9.游戏说:

(1)是关于审美发生理论的影响较大的一种,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席勒认为,游戏它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自由活动,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对事物的形象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3)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0.巫术说:

(1)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依据是泰勒和弗雷泽,他们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巫术说的确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如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

但是,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能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的起源理论元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理论;

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审美形态:

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拘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既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人生样态:

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

3.审美境界:

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自由人生境界。

4.审美情趣:

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5.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

其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其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6.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7.审美形态的兼容性:

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8.审美形态的二重性:

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9.优美: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10.崇高: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

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

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1.悲剧:

悲剧审美形态的发展与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广泛存在于人的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悲剧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12.悲剧诞生论:

由德国美学家尼采提出的有关悲剧发生的理论。

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从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演变看,悲剧最初的形式是一种合唱抒情诗,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是因为他们越过了El神精神的信赖自我的安心静坐,回复了酒神一般的原始本性。

其二尼采的悲剧诞生论与他的哲学观密切相关,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种种人生的苦痛,就得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生命的永恒

快乐。

13.罪孽说:

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悲剧观点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

悲痛的罪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命运色彩,但是在对罪过和命运的抗争中,个体生存的自由意志、精神得到呈现,从而给人以悲剧美的体验。

14.焦虑说:

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的字由的可能性。

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

这种焦虑处境就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

那么,为了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越有限,实现永恒,悲剧的内在审美性就得以实现。

15.喜剧: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韵的笑。

16.丑:

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观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17.荒诞:

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二、名词解释

1.审美经验:

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直观:

intuition,又译直觉,在汉语中通常被看作感性认识的同义词,《辞海》的注释是:

“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

因此,要真正认识事物,必须由生动的直观进到抽象的思维。

”在西方思想中,直观还有另一种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