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4742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三国鼎立的形成;

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课内容为教材以后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走向相对稳定的过程。

培养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进程。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导入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

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

(学生回答:

诸葛亮、吕布、张飞、关羽等,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煮酒论英雄;

三气周瑜;

临终托孤空城计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有真有假,哪些是真的?

请大家随我一起进入真实的“三国”!

(出示课题)

导入二:

温故检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统一国家的建立)教师要进行强调;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

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官渡之战: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引导学生想象:

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

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读图并结合课本第一段文字回答。

教师总结: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并回答:

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曹操、袁绍)

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官渡之战随之爆发。

你知道官渡之战的情况吗?

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二自然段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看哪一小组填写的又快又好。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

背景______一带的______(人物)势力不断增强,河北一带的______势力很大。

时间_____年。

 

影响:

曹操逐步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失败的原因: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

诸葛亮《隆中对》所提到“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后,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出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当年已经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

(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

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

表现了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他们之间又爆发了什么战役?

(孙权、刘备,赤壁之战)

2、赤壁之战

让学生自学“赤壁之战”一目,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让小组之间展开竞赛。

背景:

______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军阀,基本统一了______。

时间:

______年

战争双方及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退守_______一带,不再轻易南下。

影响:

孙权在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有又向西进占_____。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操

袁绍

孙刘联军

政治: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主观方面:

兵多将广---骄傲轻敌;

客观方面:

士兵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

不习水战。

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人少力弱,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多媒体显示:

分析讨论: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

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见解)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

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

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

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让学生自学本目第一自然段,并归纳填写如下表格。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完成后,将自己的成果的小组内交流。

每组将认为设计的较为优秀的作品再进行全班展示。

时间_____

人物_____

都城______

时间_____时间_____

人物_____人物_____

都城_____都城_____

三国中那个都不能取得绝对的胜利,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壮大,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填注《同步学习与探究》相关内容。

4.三国时期的经济和外交

1.魏国重视农业和水利工程,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

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

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

2.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

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

亮及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

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诸葛亮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使蜀国的织锦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所以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曾派大将卫温曾经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3、反思完善,查漏补缺

1、通过对本课两次战役的学习,你能归纳出应从哪些方面掌握战争战役类问题吗?

并尝试列表归纳总结两次战役的相关情况。

学生回答:

战争战役的背景或原因、作战双方、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及影响等。

战役名称

交战双方

地点

结果

影响

特点

2、“三国时期当时一位品评家许劭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对于曹操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

”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

答案:

曹操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

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

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

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

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

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

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

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可以看出,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3、组织学生讨论: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你由此得到什么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