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3725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 科学探究 作业全国通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取阳极附近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II

pH=4.9

L-1

未观察到气泡产生,电极表面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析出。

电解结束后,将电极浸泡在盐酸中,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阳极附近出现红褐色浑浊。

取阳极附近浊液于试管中,先用盐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

(1)结合阴极实验现象的分析

实验I中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用化学用语表示实验II中产生阴极现象的原因:

对比实验I、II的阴极现象,可以获得的结论是。

(2)结合阳极实验现象的分析

甲同学认为实验I中Cl-没有放电,得出此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阳极附近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依据此现象分析,阳极反应可能是Fe2+-e-===Fe3+、________。

对比实验I、II的阳极现象,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

【实验讨论】

(3)有同学提出,改变条件有可能在阳极看到“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现象,可能改变的条件是,对应的实验方案是。

2、某学习小组探究稀HNO3、浓HNO3与铜的反应。

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略)

现象

Ⅰ中开始无明显现象,渐有小气泡生成,越来越剧烈,液面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溶液呈蓝色。

Ⅱ中反应剧烈,迅速生成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呈绿色。

(1)试管Ⅰ中Cu与稀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Ⅱ中反应的速率比Ⅰ中的快,原因是。

(3)针对Ⅱ中溶液呈绿色的原因,提出假设:

假设1:

Cu2+的浓度较大所致;

假设2:

溶解了生成的NO2。

探究如下:

取Ⅱ中绿色溶液,分为两等份。

①取一份于右图所示装置中,(填“操作”和“现象”),

证实Ⅱ中溶解了NO2。

②向另一份溶液加入(填化学试剂),溶液变为蓝色。

证实假设1不成立,假设2成立。

(4)对于稀HNO3与铜生成NO、浓HNO3与铜生成NO2的原因,提出两种解释:

解释1.HNO3浓度越稀,溶液中NO3-的数目越少,被还原时,每个NO3-从还原剂处获得较多电子的机会(填“增多”或“减少”),因此被还原为更低价态。

解释2.推测下列平衡导致了产物的不同,并通过如下实验证实了推测的合理性。

①B中盛放的试剂是。

②C中盛放Cu(NO3)2和。

③该小组证实推测的合理性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3、探究0.5mol/LFeCl3溶液(pH=1)与不同金属反应时的多样性的原因。

(各组实验中:

所用FeCl3溶液体积相同;

金属过量;

静置、不振荡)

编号

金属

现象及产物检验

镁条

立即产生大量气体,金属表面变黑,该黑色固体能被磁铁吸引,液体颜色由棕黄色逐渐变为红褐色;

片刻后气泡减少,金属表面覆盖有红褐色沉淀,此时取反应后的液体,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铜粉

无气体产生,溶液逐渐变为蓝绿色;

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

(1)根据实验Ⅰ中的现象,推测红褐色液体为胶体,并用光束照射该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到得以证实。

(2)已知:

Fe和Fe3O4均能被磁铁吸引。

①为了确定黑色固体的成分是否含有Fe与Fe3O4,重复实验Ⅰ,及时取少量镁条表面生成的黑色粉末,洗净后进行实验如下:

该实验说明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结合现象写出判断的理由:

②除上述结论外,分析实验Ⅰ的现象,可知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一定还有。

(3)实验Ⅰ、Ⅱ中现象的差异,与Fe3+、Mg2+、Fe2+、H+、Cu2+的氧化性强弱有关,其顺序是Mg2+<Fe2+<。

(4)继续探究0.5mol/LFeCl3溶液(pH=1)与Fe的反应。

铁粉

持续产生少量气体;

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底部有红褐色沉淀,经检验,溶液pH=4,含有Fe2+,无Fe3+。

铁丝

无明显的气泡产生;

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浅绿色,经检验,溶液pH=2,含有Fe2+和Fe3+;

Fe3+被还原的量多于实验Ⅲ。

2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    。

②已知:

相同条件下,H+在溶液中的移动速率远大于Fe3+。

结合实验Ⅰ、Ⅱ,由反应中金属表面离子浓度的变化,推测实验Ⅲ、Ⅳ现象差异的原因:

    。

4、实验小组研究酸性条件下K2Cr2O7溶液和H2O2溶液的反应。

【实验Ⅰ】向盛有H2O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的K2Cr2O7溶液和硫酸,振荡,溶液立即变为紫红色,此时pH=1。

溶液中持续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变为绿色。

资料:

ⅰ.Cr2(SO4)3溶液呈绿色。

ⅱ.酸性条件下,K2Cr2O7溶液和H2O2溶液反应生成CrO5,CrO5进一步反应生成Cr3+和O2。

ⅲ.CrO5是一种+6价Cr的过氧化物,其结构如右图,CrO5可溶于水,

易溶于乙醚得到蓝色溶液。

ⅳ.乙醚是一种无色、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有机溶剂,化学性质稳定。

(1)实验Ⅰ中产生的气体是O2,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

(2)实验Ⅰ的紫红色溶液中含有CrO5。

①验证紫红色溶液中含有CrO5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

②生成CrO5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3)对实验Ⅰ中溶液变为绿色和产生O2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a.CrO5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自身氧化还原生成Cr3+和O2。

b.CrO5在酸性条件下氧化了溶液中的H2O2,生成Cr3+和O2。

为验证上述假设,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Ⅱ和实验Ⅲ(夹持装置已略,B中石蜡油

用于吸收挥发出的乙醚)。

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实验Ⅱ】

ⅰ.将20mLCrO5的乙醚溶液加入A中的20mL

pH=1的稀硫酸中,不断搅拌,乙醚层由蓝色

变为无色,水层变为绿色,O2体积为VmL。

ⅱ.步骤ⅰ结束后向A中加入少量K2Cr2O7溶

液,轻轻搅拌,静置,乙醚层又显出蓝色。

【实验Ⅲ】

仅将实验Ⅱ中的pH=1的稀硫酸替换为等量的含H2O2的pH=1的稀硫酸,重复实验。

现象与实验Ⅱ相同,且O2体积仍为VmL。

①实验Ⅱ步骤ⅰ中消耗的CrO5与生成的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补全离子方程式:

2CrO5+________==2Cr3++3O2↑+________+________。

②甲同学认为依据实验Ⅱ和Ⅲ中生成O2的体积相同,无法说明假设b是否成立,其理由是________。

(4)实验Ⅰ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5、实验小组制备硫代硫酸钠(Na2S2O3·

5H2O)并探究其性质。

资料:

Na2S2O3·

5H2O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分解产生S、SO2。

Ⅰ.以SO2、Na2S、Na2CO3为原料制备Na2S2O3·

5H2O,装置如下图所示:

(1)A是SO2气体发生装置,常温下用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SO2产生的速率。

请在虚框内将装置A补充完整。

(2)B中生成硫代硫酸钠的实质是:

S+Na2SO3===Na2S2O3

①S是由、、H2O反应得到。

②实验过程中有大量CO2产生,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C中的试剂为,作用是。

(4)当装置B中溶液的pH约为7时应停止通入SO2,否则Na2S2O3的产率下降,其原因是。

Ⅱ.探究Na2S2O3的性质:

(5)研究S产生的原因:

已知:

Na2S2O3中S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和+6

提出假设:

Cl2、HClO等含氯的氧化性微粒氧化了-2价硫元素

空气中的O2也可能氧化-2价硫元素

步骤1

取Na2S2O3晶体,溶解,配成0.2mol/L溶液。

步骤2

取4mL溶液,向其中加入1mL饱和氯水(pH=2.4),溶液立即出现浑浊,经检验浑浊物为S。

步骤3

继续滴加氯水,浑浊度增大,最后消失,溶液变澄清。

假设3:

酸性条件下Na2S2O3分解产生S

设计实验方案:

①向试管b中加入。

②依据现象,S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说明理由。

(6)步骤3,继续加入氯水,沉淀消失的原因是(写化学方程式)。

6、Na2S2O4俗称保险粉,常用做纺织工业的漂白剂、脱色剂等。

某科研小组制备并探究其性质。

Na2S2O4易溶于水,具有极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氧化,在碱性介质中稳定。

Ⅰ.制备Na2S2O4(加热等辅助仪器略去)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B装置用于制备Na2S2O4。

第一步反应:

Zn+2SO2

ZnS2O4;

第二步,加入NaOH溶液,于28~35℃下反应生成Na2S2O4,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B装置反应前,先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4)反应后除去B中的沉淀,在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固体搅拌,有Na2S2O4晶体析出。

加入NaCl固体的作用是。

Ⅱ.探究Na2S2O4的性质

(5)隔绝空气加热Na2S2O4固体完全分解得到固体产物Na2SO3、Na2S2O3和SO2,但科研小组没有做到完全隔绝空气,得到的固体产物中还含有Na2SO4。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分解产物中含有Na2SO4。

实验方案是。

(可选试剂:

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KMnO4溶液)

(6)制备纳米级银粉

用NaOH溶液溶解Na2S2O4,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生成纳米级的银粉。

在制备银粉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且生成的含硫物质只有一种,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7、某兴趣小组欲探究SO2与Cu(OH)2的反应。

实验

实验步骤

现象

步骤1:

打开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30mL0.5mol/LNaOH溶液

I.有蓝色絮状沉淀,静置后分层。

步骤2:

从左侧导管通入SO2气体

II.静置后分层,上层溶液为淡绿色,

底部有白色沉淀,

(1)现象I中产生蓝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2)甲为了确认现象II中白色沉淀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CuSO3

CuCl

Cu2O

溶解性

不溶于水,浅黄色沉淀

不溶于水,白色沉淀

不溶于水,砖红色沉淀

性质

与酸反应

能溶于较浓的HCl溶液

酸性体系中不稳定,进一步反应生成Cu和Cu2+

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试剂a是。

②现象II中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3)甲认为Cu(OH)2沉淀全部转化为CuCl,乙依据实验现象对甲的观点进行反驳,依

据的实验现象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