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应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日常工作中,对员工需求分析后建立一完整体系来激励员工是必不可少的,使其绩效与需求满足相辅相成。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维持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望的目标奋斗前进的心理过程。
调动人积极性的各种措施,按其实质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去激发行为的动机,使外部的刺激转化为人得自觉主动行为的过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
【基本假设】拉罕.马斯洛1943年提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其中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
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
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需要分级】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一)生理需求:
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行到食物。
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管理人员应该明白,如果员工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他们所做的工作无关。
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下属时,我们是基于这种假设,即人们为报酬而工作,主要关于收入、舒适等等,所以激励时试图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员工。
特征:
1.缺乏生理需求的特征:
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
例如:
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的。
2.以生理需求来激励下属时,假设人为报酬而工作
3.激励措施:
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和生理需求一样,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对许多员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
主要受安全需求激励的人,在评估职业时,主要把它看作不致失去基本需求满足的保障。
如果管理人员认为对员工来说安全需求最重要,他们就在管理中着重利用这种需要,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
如果员工对安全需求非常强烈时,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就不应标新立异,并应该避免或反对冒险,而员工们将循规蹈距地完成工作。
1.缺乏安全感的特征:
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2.激励措施:
强调规章制度、职业保障、福利待遇,并保护员工不致失业,提供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避免员工收到双重的指令而混乱。
(三)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
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
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求需求成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会受到重视。
管理者感到下属努力追求满足这类需求时,通常会采取支持与赞许的态度,十分强调能为共事的人所接受,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等业务活动,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
1.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
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
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支持与赞许员工寻找及建立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比赛和集体聚会。
(四)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
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
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
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
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求的管理人员,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
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
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员工光荣榜等用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自豪感。
1.缺乏尊重需求的特征:
变的很爱面子,或是很积极地用行动来让别人认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
公开奖励和表扬,强调工作任务的艰巨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颁发荣誉奖章、在公司刊物发表文章表扬、优秀员工光荣榜。
(五)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具体包括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发挥潜能的需要等等,在前面各低层次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求。
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份地满足了其它的需求。
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致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点支配地位的人,会受到激励在工作中运用最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技巧。
重视这种需求的管理者会认识到,无论那种工作都可以进行创新,创造性并非管理人员独有,而是每个人都期望拥有的。
为了使工作有意义,强调自我实现的管理者,会在设计工作时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会给身怀绝技的人委派特别任务以施展才华,或者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为员工群体留有余地。
1.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
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使命感),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
也开始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
设计工作时运用复杂情况的适应策略,给有特长的人委派特别任务,在设计工作和执行计划时为下级留有余地。
(六)超自我实现:
超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在晚期时,所提出的一个理论。
这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体验”,通常都是在执行一件事情时,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通常都是出现在艺术家、或是音乐家身上。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
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
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
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
马斯洛认为各层次需要之间有以下一些关系:
1、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
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
2、这五种需要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的,越是靠近顶部的成长型需要,满足的百分比越少。
3、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
每一个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近来的研究有些新发现:
(1)缺乏型需要几乎人人都有,而成长型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尤其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部分的人没有。
(2)满足需要时不一定先从最低层次开始,有时可以从中层,或高层开始;
有时个体为了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而牺牲低层次的需要。
(3)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在许多情景中,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
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促进管理中对人的重视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往往是把人看作是“工具”,认为人与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否认人的感情、价值以及尊严等特性。
需要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因素,促使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重点由物到人的转变。
第二,需要层次理论概括了一般人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因而获得了广泛认同。
第三,需要层次理论肯定了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有助于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在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高层次需要的意义,认为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高峰体验)。
也就是说人应该去不断追求高层次的境界,才能充分体现人的特点,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