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73014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教育考察报告精Word格式.docx

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

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

(两年中觉得不适合还可重新选择学校,如男孩子有的开窍晚一点,稍大一点学习成绩有所变化,可以到文理中学,但这必须经过老师的推荐。

)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

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大学生;

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专;

普通中学的出路主要为职校输送人才。

为避免过早分流以至埋没人才,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中学,介于上述几种学校之间。

但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在德国尚处在试验期,没有定论。

一般到九年以后(个别也有10年),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

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投向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

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一般为四年,通过毕业考试(俗称AbeTu,由学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进行考试),根据个人成绩、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二)课程计划

德国的课程计划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制定,开设的课程有:

德语、外语(英语或法语)、数学,这三门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社会学、宗教、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六门,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修到七门;

学生毕业证书里有主修课、基础课、毕业考三部分成绩记载;

德国中学每周28——30节课,每节45分钟;

教材由州教育学院具体编制,各学校可以选择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选用外州的教材;

对此,州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指令;

但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大多数学校在州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及选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异也只是在个别的选修科目的开设上。

(三)管理体制

在德国,教育的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联邦政府(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协调16个州的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计划;

(2)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

教师录用考核(证书),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

(3)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

(4)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正常的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明,也比较单一,且比较宏观。

在上级行政部门里,有相应的许多机构,各自干着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

比如:

教育学院隶属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务为①编写教材,②出一本教师培训计划,里面有300多个专题。

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

在每个州的城市,大都设有培训点。

以黑森州为例:

全州有12个培训点。

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杂志;

这些工作由40个专人负责;

德国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投入巨大。

州财政收入每年200亿,投入教育(基础)25个亿;

另外还有城市这一级的投入(学校的硬件,房子、操场、计算机、桌子等);

据当地的官员介绍,每年投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经费达40几个亿;

这是令我们十分羡慕的。

(1)校长的选拔及教师的配备

当某一学校出现校长职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会公示,凡具备相应条件(如有管理经验,任教一定年限,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均可报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

听课、面试(谈话),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教师必须上大学4——5年,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到学校实习两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为正式教师,也是终身制,视为公务员。

校长无权解聘教师,实在不认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级教育部来解聘。

由于教师的入口很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二、从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为人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如前所述,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不同的中学了。

有的进文理中学(成绩较好的);

有的进实科中学(成绩一般的);

有的进了普通中学(成绩较困难的);

有的进入了综合中学(一时拿不定主意的);

为了避免过早地分流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德国的中学一般设有两年的适应期;

两年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过早分流带来的盲目性;

即便这样,中学的三年后还可进行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他还可以经过申请、考试推荐以后到文理中学以备今后上大学;

如果在实科中学已经毕业,他能通过补习等渠道得到AbtTu考试,他也可和文理中学的学生一样进入大学;

在大学期间,如果因基础课不过关,学生有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将来找工作相对难一点,薪水低一点)。

总体说来,教育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向。

实际上,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按其特点不断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适合的水平基础上去发展,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或者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所用其才。

其实,这是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

也十分有利地引导家长合理、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举一个例子:

某公司的老板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算好,他便让孩子选择了实科中学。

当很多人说他:

你的家庭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上文理中学,而要去实科中学呢?

老板说:

孩子成绩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学的料。

让他上实中,再上职校,学点谋生的本领吧。

现在,孩子在银行工作,已经挣了几年的工资了,而他的同龄人还在大学应付考试。

对此,老板十分满意。

像这类事情,在德国有很多。

反观我们的做法是:

千军万马都去挤普通高中,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带来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规律的问题,结果是:

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死,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产的第一线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从德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崛起的事实,我们应当看到德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熟练的高级工人有关。

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补充一点:

在教师培训上,他们也是遵循“选择”这一宗旨来为老师服务的。

具体做法是:

由教师进修学院提前一年让老师“早知道”,把要培训的内容来个“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前做好计划。

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搞临时突击,搞所谓的创意。

顺便提一下:

德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法。

这点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二)小班化设置,使教师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

小学每班不得超过2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33人;

其道理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教育对象能得到教师的关爱。

由于近几年来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生数均在法定线以内。

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时,学生动手做题、游戏时,老师都能和每个学生说上话,老师都能帮上忙。

由于学生少,班级的空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各种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

墙上挂的是学生的图画,四周堆满了书架,摆上文具;

还有洗手池、沙发、游戏的地方。

这样,孩子到学校来感受到的是“乐园”,比家里更有趣,学生怎么不喜欢学校来呢?

中学高年级的教室当然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

由于学生少,凡是动手的作业,一些辅助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拿、去放,显得也十分井井有条;

如果我们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顿纪律都得十来分钟。

应该说,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一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里,教师十分尊重学生。

从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厉声叱喝,也看不到老师有什么“尊严”。

我想,德国人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装出一幅上公开课的样子。

在课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样,老师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学生讨论。

学生进出教室也十分随便,但没有看到学生做一些与学校要求相去甚远的行为;

有时学生有说话现象,老师也只是一个动作、一个暗示,最多让大家静一下,学生实在静不下来,老师也不吹胡子瞪眼;

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

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

由于我们这一行“外国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有的学生就跟着我们进了接待室,校长通知开会了,有的学生还不离去,校长也不再赶他们走;

据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不多的,但老师经常自己组织班里的学生搞活动,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师过生日,学生往往发愁几天不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

从我们观察的以及听来的,使我们感到:

德国的老师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半点“师道尊严”,倒是学生有几分“学道尊严”,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服务,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这种认识与实践,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吸收。

(四)贵在养成

凡是到过西方的人都会感到西方人文明、行为规范到位;

红灯停、绿灯行,在中国很难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

不乱扔纸屑这是中国校长头痛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校不存在;

公共场所说话小声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行为”;

上楼梯右行也是他们十分自觉的行为。

难道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质?

显然不是,教育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玩具里,交通规则积木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内化了他们的交通意识;

还有州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爱乡教育;

还有国家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

在小学中学,见了客人要主动问好;

课前老师将客人介绍给学生,鼓掌欢迎;

下课后,学生会主动搭话,显然,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而是多次的教育养成;

在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很大方、很大胆、很主动,善于表现。

学生说话声音大了,老师会暗示,学生的声音就会小许多;

上楼梯,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都让道右行;

在中学,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而这些在中国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在打扫卫生(用夹子夹拾地上的纸屑——整个校园并没有几片)。

我想,这与德国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很快乐有关系,因此,老师家长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师也不要求;

从德国的养成教育看,它很实在,也很简单;

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什么都统,什么都管,且有的口号提得过响,“游戏”太多,标准提得过高。

结果呢,到了大学还得补小学的一些常识课,还得从头抓行为规范。

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永久不变的。

只有符合实际的、简单的、才是最有利于执行的。

现在看来,我们学校教育要求过多过高也不利落实;

有的违背孩子心理发展;

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逆反心理;

再加上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负面教育,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弱不禁风,效果甚微了。

(五)教学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德国的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为民主教学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老师讲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一起探讨、一起商量。

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只是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绝非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听众、容器,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给老师“打工”,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压力重重。

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游戏区里游戏,也可以帮同学做,也可以去做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